【注釋】
①材士:勇武之士。
②效:獻出。
【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城,周王對趙累說:“你預測一下事情的結果會怎樣?”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周王說:“宜陽縱橫八裏,有英勇善戰的士兵十萬,糧食可以支撐好幾年;在宜陽附近有韓國國相公仲的軍隊二十萬,附近還有楚國大將景翠率領的兵士,依山紮寨,相機援救宣陽,秦國一定不會成功的。”趙累回答說:“攻打宜陽的秦將甘茂是寄居秦國的人,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將在秦國站不住腳。秦王不聽群臣父兄們的意見,執意要進攻宜陽,如宜陽攻不下來,秦王會以此為恥。所以我說宜陽一定能攻下來。”周王說:“那麼你替我考慮一下,我們應當怎麼辦?”趙累回答說:“請君王對楚將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是執圭,你的官職已經是柱國,就是打了勝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勝,就必遭死罪。不如等秦國攻下宜陽後再出兵,秦國害怕你要乘秦軍疲憊去襲擊它,就一定會拿出寶物送給你,韓國國相公仲也會因為你乘虛攻打秦國而敬慕你,他也一定會把寶物送給你。’”
秦軍攻陷宜陽以後,楚將景翠聽取周王意見發兵攻秦。秦國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這個地方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重寶酬謝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又得到了韓國的財寶,又有恩於東周。
東周欲為稻
【原文】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①,東周患②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③其所種。下水,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複奪之④。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注釋】
①下水:從河流上遊往下遊放水。
②患:憂慮。
③病:破壞。
④複奪之:指再停水進行破壞。
【譯文】
東周想種水稻,西周不放水,東周為此而憂慮,蘇子就對東周君說:“請讓我去西周說服他們放水,可以嗎?”於是去拜見西周君,說:“您的主意打錯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東周有了致富的機會。現在東周的百姓都種麥子,沒有種其他東西。您如果想坑害他們,不如突然一下子給他們放水,去破壞他們的莊稼。放下了水,東周一定又改種水稻;種上水稻就再給他們停水。如果這樣,那麼就可以使東周的百姓完全依賴於西周而聽命於您了。”西周君說:“好。”於是就放水。蘇子得到了兩國賞金。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
【原文】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相呂倉,國人不說①也。君有閔閔之心②。
謂周文君曰:“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己,譽在上③。宋君奪民時以為台,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子罕釋④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春秋》記臣弑君者以百數,皆大臣見譽者也。故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也。故眾庶成疆,增積成山。”周君遂不免。
【注釋】
①說:通“悅”。
②閔閔之心:形容憂慮。
③上:君王。
④釋:放棄。
【譯文】
周文君免除了工師藉的職務,而任用呂倉為相國,東周民眾都表示不滿。周文君為此感到很憂慮。
維護呂倉的人對周文君說:“國家的事必然是有人毀謗也有人讚美,忠臣把毀謗都加在自己身上,而把讚美都歸於君主。宋國的君主強占百姓耕作時間建造自己的遊樂台,而遭到人民強烈的非議。沒有忠臣來替他掩飾過錯,後來,子罕辭去相位而改任司空,人民就非議子罕,而讚美宋君。在齊恒公的宮中,一共開設有七個市場和七百個歌姬,齊國人都斥責他,於是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築台,並命名為“三歸台”,為桓公掩飾過錯,難道這是自己有意傷害民心嗎?《春秋》一書記載臣子殺死君主的事可以百數計算,他們都是很受讚譽的大臣。由此可見,重臣享有盛名,並非國家之福。所以常言道,‘眾多成強,增高成山’。”周文君這才沒有免去呂倉相國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