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毗鄰東海,北連幽州,西與雲州相接,南隔長水和揚州遙遙相望。地勢雖不似中州那般陷入四麵夾攻的險惡境地,但臥在幽、雲二州這兩頭猛虎之側,想要安穩酣睡卻也是頗難的。
龍夏王朝崩塌後,九州諸侯能夠各據一方自立為王,而非是落個被大州兼並下場,其各自間必有倚仗。青州坐擁海運漁鹽之利,物力不菲,而軍力方麵則有萬乘連環戰車。所謂戰車,乃是駟馬一車為一乘,馬為披戴重甲的雄峻戰馬,車是由精鐵築造,留有箭槽槍槽的堅銳戰車。除卻駕馭馬匹的熟練馬卒兩人外,戰車上有身披堅甲的精銳甲士三人,弓箭手六人,長矛手十二,合計二十三人。
每逢戰事馬卒駕馭馬匹奮勇向前,站立在馬卒附近的三名甲士便揮起長槍保護馬卒不被流矢射殺,而車內的弓箭手和長矛手則通過箭槽槍槽清剿敵軍,有堅銳戰車保護,損傷極小,殺傷極大,其作戰能力已經極其驚人。
但青州對此仍不滿足,為提高戰車的陣地戰能力,青州軍用鐵鎖將十乘戰車相連,四十匹雄健戰馬齊頭並進模樣,其氣勢端的是雄武無比。當然為應對突發情況,戰車內有解開鐵鎖的機關,若不然在行軍至狹窄地形,無法容許十乘戰車並行前進,那可就貽笑大方了。
時有文人讚雲:天馬下凡四百駿,敵得十萬百萬兵。此話雖有誇大之嫌,但若不考慮地形因素,戰車陸戰可稱第一。十年前的陶丘一役,青州曾創下百乘戰車大破雲州步卒六萬的傲人戰績。
也正是因為那次大勝,使得年紀輕輕的青州公子誌得意滿,以為連環戰車當世無敵,竟然大膽到嘲弄雲州。雲州不堪大辱,派出兩萬雲州胡騎赴戰。精通騎射,機動性強的雲州胡騎利用地形靈活作戰,將兩千乘青州戰車引誘至東峽山後,穿插至戰車後方,切斷青州軍的糧草補給路線,並堆積土山阻擋青州戰車後退。任由連環戰車如何強攻,雲州士卒堅守不退,足足消耗四十二天後,連環戰車終於人困馬乏,再無戰力,青州王不得不割地求和,贖回僅存的千乘戰車和青州公子。
東峽一役後,兵法大家便直言車之死地有十,勝地有八。陷死地而求生者,難!據勝地而求敗者,更難!青州公子潛心鑽研戰車之術後,自以為得其大成,小勝幾場後驕傲得意,又將挑釁的對象換成了幽州!幽州王任由那青州公子如何造次也都不以為意,不去跟小輩一般計較。可誰料年僅十五六歲的幽州公子竊走兵符,大開血霜城,調動九千血霜鐵騎,於風雪彌漫夜親自領軍奇襲幽、青兩州邊界的青州軍大營。
彼時青州連環戰車已是人解甲,馬下鞍,數月未曾有過戰事的青州軍極是懈怠,何曾想過那響徹在簌簌風雪聲中的陣陣鐵蹄會是他們的斷魂曲?兩千軍士構建的大營防線觸之即潰,據殘存的青州老卒回憶,那夜裏風卷馬嘶,血染紅霜,堂堂十幾萬青州戰卒竟然被九千鐵騎衝得七零八落。短短一夜間,喪命於寒槍鐵蹄下的青州兵不下一萬之數!
好在血霜鐵騎並未死戰,接連馬踏十四座大營之後便勒馬收兵。否則即便合十數萬血肉之軀能夠留下這九千鐵騎,但戰後還能屹立不倒的,恐怕就十之不足一二了。當然幽州鐵騎固然悍勇,可獲得如此大勝靠的乃是奇襲,青州公子對此並不服氣,第二日整頓軍馬,麾下仍有戰車兩千乘,步卒七萬人,立即揮軍壓向幽州邊界,誓要一雪前恥。
本以為此次奇襲之策乃是幽州王發起,敗在幽州王手下並不算丟人,可兩軍陣前看到幽州主將不過是個十五六歲,一身鎧甲因侵染鮮血猩紅無比的帶笑少年,青州公子極是憤怒,更讓他怒火中燒的那少年身後的幽州鐵騎馬鞍之上赫然掛著戰死的青州兵頭顱!
八千六百七十四騎,便掛有八千六百七十四頭,那戰死的三百二十六名幽州英魂,便由你這青州公子的頭顱來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