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沒錢付跑堂還債(1 / 2)

盡管龍夏王朝崩塌已近二十年,原本一統的大好河山四分五裂,當今天下散作九州諸侯割據稱王,各大江湖勢力雄踞一方的格局,但龍夏王朝的許多規章製度仍然流傳下來,比如度量衡,比如銀錢的換取。

按照龍夏王朝流傳下來的錢幣兌換製度,一金為十銀,一銀為十錢,一錢為十文。除卻文和錢是用以零碎支出,僅有唯一製式外,金和銀皆有二兩、五兩、十兩製式。當然這裏的五兩十兩並非是足額,使上一杆小秤稱量,恐怕也就不過一二兩而已。

之所以鑄造錢幣時並不足額,並非是因為金匠們中飽私囊,其中緣由合計有三。其一為足額銀錢攜帶不便,十兩便是一斤,幾百兩便是幾十斤,客商走趟遠門帶著幾十斤貨物之餘,還要帶幾十斤的銀錢,這豈不勞累?使上不足額的小錠銀兩,幾百兩也才七八斤而已,身上的重量能夠輕巧太多。

其二則是鑄造足額大錠金銀工序複雜,為防止不法之徒私自切割金銀,以此牟利,需在金銀錠上鐫刻鋼印,若是使用足額銀錢,不僅成本推高,金銀在使用過程中的磨損也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至於其三,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點,天下間隻有那麼十幾二十座金銀礦山,每年產出的金銀數目都是固定的,但隨著城邑的繁榮,流通在市集店肆的金銀越發多了起來,若是放任所有金銀都在市麵上出沒,那曾經的龍夏王朝,現在的九州諸侯們,何來控製力可言?不把財富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一旦兩州交惡,還未兵戎相見,恐怕自家的地盤就已經被對方用金銀錢財擾得烏煙瘴氣。

關於這金銀攻勢天下間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事跡便是在四年前,揚州城中的一位公子遠赴涼州做生意,世人皆知這揚州地處江南之地,纏綿水鄉女子柔情溫婉如詩如畫,富庶貴土男子風流儒雅似癡似狂,出自揚州的公子哪一個不是多情的種子?遠赴涼州那位就在青衣坊的驚鴻一瞥中愛慕上一女子,不惜千金買一笑,萬金擲得美人歸。

但感情之事豈是黃白之物便能衡量換取?失意的揚州公子借酒澆愁,恰逢此時,涼州的某部落首領之子看上這青衣坊花魁,率領五百大盾兵,意欲強娶。揚州公子怒不可遏,直言若敢放肆,定教你這涼州雞犬不寧!

部落首領之子大笑,揚州金甲士不過是些穿著花哨的繡花枕頭,就算你是陶朱坊的公子,涼州地界又能拿老子怎樣?快快滾開,要不然打斷你狗腿!

揚州公子固然怒極,但要兵戎相見,縱然他身邊有深藏不露的老管家在,對抗涼州二十萬大盾兵卻也是以卵擊石的不智之舉。好在青衣坊貴為天下八派七寨六坊五城中的六坊之一,涼州坊主出麵言道花魁出嫁需告知總坊主,由涼州部落一方備足彩禮方可迎娶。顧慮到青衣坊盤根錯節的龐大人脈,部落首領之子寬限五日,留下五百大盾兵包圍青衣坊,揚長而去。

也就是在這五日裏,揚州公子做下了那令涼州震恐,天下震驚的大事。涼州地處西北,自古便是戎狄聚居之地。龍夏王朝崩塌後,西涼大族張氏以雷霆手段奪取涼州權柄,榮登涼州之王,但因張氏家主張居庸下馬草軍書,上馬擊狂胡。事無巨細皆親曆親為,致使而立之年便積勞成疾,猝然長逝,僅僅留下幼子由舊臣輔佐治理涼州。

失去了張居庸的鐵血鎮壓手段,眾多戎狄部落重新崛起,與以張家為首的漢族官僚矛盾重重,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便是涼州最精銳的軍隊乃是那士卒大多選自戎狄的二十萬大盾兵。可張居庸死後,大盾兵不再聽從州府調動,而是由戎狄眾部落首領聯合統禦。若非張居庸留有十二萬舊部拱衛天水城,加之與戎狄互為世仇的炎州巫族攜重兵壓在涼、炎邊境,戎狄部落恐怕早就將張氏趕出西涼了吧?

也正是因為戎狄與漢族的矛盾,使得州府治令通行不暢,戎狄不繳賦稅不赴徭役,使得涼州州府庫房空竭,錢糧調動捉襟見肘。戎狄對此也不以為意,他們過慣了揣著金銀到市集買些油鹽,再回到部落宰殺牛羊的日子。如果碰到牛羊販子來收購牛羊,隻要價格夠高,那就賣啊。西涼牛羊多的是,大不了再去州郡裏買嘛。即便是上了年紀的老戎狄也都是這樣想的,他們都不曾料想居然會發生這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