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甜後苦,間接地指出別人的錯誤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年輕時的非凡見解常常不能被人接受,當他發現了自己的缺點之後下決心改變,便用疑問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後來他的成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由此可見,不要用“絕對是這樣的!”這類口氣威壓對方。用“不知道是不是這樣?”這種委婉的態度與對方交談效果會更好。批評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手段,但有些人批評的話語簡直讓人無地自容,下不了台階,這同時也傷了雙方的和氣。這種批評方式不但無法實現讓他人改正錯誤的目的,而且有礙於個人的人際關係。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這種“殘酷”的手段拚棄呢?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沒有批評。批評是要讓他人不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盡快改正,同時也理解你善意批評的意圖,讓他對你心存感激。在批評之前先總結一下對方的優點,對對方加以表揚,然後再慢慢引入缺點,對其進行間接的批評。在讓他嚐到苦味之前,先讓他吃點甜頭,這樣再嚐這種苦味時就不會覺得苦。
間接地指出來才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案例一:
在軍人的受訓期間,其中抱怨最多的就是必須要理發,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仍算是普通老百姓。一級上士哈理·愷撒談到這個問題時說道,他正好有次奉命訓練一群後備士官。按照舊時一般軍人管理法,他大可對那群士官吼叫,或出言恫嚇。但他並沒有這麼做,隻是用迂回戰術達到目的。
他說:“諸位,你們都是未來的領導者,你們現在怎樣被領導,將來也要怎樣去領導別人。諸位都知道軍中對頭發的規定,我今天就要按照規定去理發,雖然我的頭發比你們的還短得多。
諸位等一下可以去照照鏡子,如果覺得需要,可以安排時間到理發室去。”結果想必大家都猜到了,許多人真的去照鏡子,並且遵照規定理好了頭發。
小貼士:如果你想說服他人。就應該記住:間接地指出他人的錯誤。間接提出別人的過失,要比直接說出來得溫和,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在你間接地指出別人的過錯之後,他們都會按照你說的來做,你不僅贏得了人心,自己的目的也達到了,何樂而不為!
每個人都有過失,而間接的批評,好比是把你的批評裹上了一層糖衣,也就是做到了良藥也不苦口,這樣的批評才是成功的批評。每個人都要掌握批評的藝術,善於運用間接的批評,讓你的批評成為一劑不苦口的良藥。
間接的指出來有利於別人改正
案例二:
一天中午,查理·布夏經過他的一家鐵鋼廠,撞見幾個雇員正在抽煙,而他們的頭頂上正掛著“請勿吸煙”的牌子。那麼夏布先生是如何處理此事的呢?他並沒有指著牌子說:“你們難道不識字嗎?”而是走過去,遞給每人一支煙,然後道:“老兄.如果你們到外邊抽,我會很感謝你們。”員工當然知道自己破壞了規定,但是夏布先生不但沒說什麼,反而給了每個人一樣小禮物。如果是你,你能不敬重這樣的老板嗎?
小貼士:當別人做錯事情時,不直接說出對方的錯誤,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讓對方去發現並改正自己的錯誤;在禁止對方不要做某事時,不使用直接禁止的語言。而是勸說對方做與之完全相反的事情。聰明的人都知道。要矯正因不滿情緒而產生的反抗態度,如果直接禁止對方隻會招致反感,而采取不禁止,隻是勸說對方做與之相反的事情的方法,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間接地指出他人所犯的錯誤,不僅可以避免給對方造成精神壓力,而且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起到激勵的作用。當然,應當指出的是,運用問接批評不能千篇一律,要看對象,對其所犯錯誤的程度也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對於某些錯誤嚴重、屢教不改的人,則還要運用其他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4.說話要注意因人而異
批評,做的是人的工作,不能把一把鑰匙當成萬能的;不能用統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的現實。不同的人由於處世經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齡等的不同,接受批評的承受力和方式也不盡相同。不同的人對於相同的批評,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因為不同的人,性格與修養及對問題的看法都是有區別的。在批評他人的時候,要在充分考慮批評對象的氣質、性格、能力、年齡等不同情況的基礎上順水推舟,把握好批評的方法,從而增強批評的藝術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