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建立良好的“聲音意識”(1 / 2)

電視是聲畫藝術,這是很多人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遺憾的是,這句話直到今天很多時候依然隻是一句話。電視創作經常成為畫麵創作,聲音在節目中可有可無,甚至經常在拍攝的素材裏看到除了前期拍攝的采訪鏡頭中保留有聲音,其他鏡頭中都是寂靜無聲的——拍攝時連拾音開關都沒有打開,如何談得上把聲音作為一種創作元素呢?如何能夠建立起創作中比較敏銳、比較良好的聲音意識呢?

1.聲音可以用來表達內容。電視的表達手段裏采訪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所有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部分都成為節目傳達的內容,相對來說,這一部分是電視創作中比較容易獲得的部分。這裏通過聲音表現的部分有采訪、紀實的話語聲等,其中以話語的獲得為主。從采訪的意義上來說,由於電視采訪是根據拍攝者的意圖決定的,所以采訪的形式其實是一種擺拍,之所以說采訪是一種“擺拍”,除了目前極少數突襲式的采訪或暗訪外,大多數正常的節目采訪何時發生,在什麼地方發生,被采訪者是誰,甚至大體要談什麼內容等,很多時候是提前預知的,不帶有突發性和突然性。此時創作者要獲得的兩個內容:一是被采訪者的狀態,二是表達的內容。電視采訪所獲得的內容是比較獨特的,除了被采訪者的口語表達外,還需要獲得與被采訪者有關的環境,其表達時的話語、神態等。觀眾從一個采訪裏獲得的除了話語內容之外,還有許多附載在話語上的信息,這些內容的重要性不一定亞於話語的表達,它們通過話語附載出來,而不可能通過鏡頭單獨獲得。與采訪類似的紀實段落中的話語也具備這種特點。這類很正式采訪的拾音,創作者會比較在意,比如環境是否適合,周圍是否有幹擾聲等。但對於紀實拍攝聲音的拾取往往未必如采訪那樣重視,偶爾甚至拍攝者自己的閑聊,不適宜的環境聲等都被記錄下來。

2.聲音可以用來塑造人物、環境、形象等。除了話語表達之外,還有環境聲、效果聲等。由於被采訪者的語言表達一般直接參與意義的表達,因此創作者會注意語言表達的錄製技術,但對於那些表麵看起來不直接參與意義表達的環境聲、效果聲等卻容易忽視。之所以被忽視,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聲音的塑造作用。常見的一種情形是:攝影師在拍攝空鏡頭,附近有人在大聲地聊天,甚至是攝製組的人也參與到了這種破壞環境聲音的閑聊之中。後期編輯時發現某個很好的鏡頭,卻因為環境聲不能用,於是不得不在選用了這些鏡頭的畫麵之後對不適宜的聲音做處理。聲音是由聽覺完成的,據統計,人類獲得信息大部分靠視覺,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渠道,所以聲音傳遞信息的功能不能在前期拍攝中被忽略掉。

基於以上兩個方麵的原因,前期拍攝中要有強烈的聲音意識,思考每個場景鏡頭的同時,要立體地思考每個鏡頭的聲音構成。電視既然是一個聲畫共同表達的媒體,而且聲音和畫麵的創作在很多時候是同步進行的,所以拍攝、編輯中每一個鏡頭都要立體地考慮,而不是以畫麵為主,偶爾照顧到聲音的錄製。前期創作過程中具有的聲音意識,直接決定著最終的結果。前期拍攝中有這樣幾個問題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