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建立良好的“聲音意識”(2 / 2)

1.采訪時是否帶了采訪話筒及話筒線,設備是否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由話筒的拾音特性所決定,話筒拾音有一定的技術要求,簡單地說,話筒拾音要在一定的距離範圍之內。拍攝時,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內容可能導致攝影機與被拍攝者的距離不一樣,如果是很貼近的拍攝,攝影機的隨機話筒可以記錄下被拍攝者的聲音,如果攝影機與其達到了一定的距離,聲音是否清楚,就值得考慮了。這還不包括被采訪者有時會改變說話時的方向,對直線傳播聲音的采製,如果說話者改變了與話筒的角度就會使聲音大小、清晰不一致,如果角度改變比較大,甚至會出現聲音丟失的現象。

2.拍攝鏡頭時,攝影周圍的人是否在大聲喧嘩。尤其是拍攝空鏡頭時,這一點尤為明顯。人們往往會認為此時自己與拍攝無關,但記住了,凡是攝影機拾音範圍之內的雜音都應該盡可能地去掉,編導從某種意義上要去維護這個拍攝場景聲音的“幹淨”,盡可能地錄製好的環境聲。

3.對周圍的環境聲音是否有一個準確地判斷,哪些會幹擾你的拍攝、哪些可以被容忍、哪些是要調整之後才可以成為拍攝內容的一部分。比如在一個村子裏拍攝紀實段落,村子裏的村民們養了若幹條狗,這些狗在某些時候會幹擾拍攝過程,攝製組如何來處置這種情形。如果攝製組在此地逗留的時間足夠長,這個問題可能迎刃而解,但如果逗留的時間在一兩天之內或者是斷斷續續,中間間隔的時間都在三五天以上,那麼此時狗對於拍攝就會成為一個問題。狗見到陌生人時會狂吠,尤其是像攝製組這樣手裏操著各類設備的人,更是會不斷地狂吠。此時如果要記錄聲音,要麼是躲著不讓狗瞧見,要麼是讓狗的狂吠變為一種合理聲源。

4.有明確的聲音創作意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環境中,編導和攝影要有相對強烈的聲音創作意識,在為鏡頭畫麵考慮的同時,也要為聲音考慮。人們往往會刻意地去為鏡頭畫麵的拍攝留下拍攝時間、拍攝空間,但是否為聲音留下了拍攝空間,是否有意識地去記錄下了那些能夠反映環境、空間等的聲音,或者進入到一個空間裏能否及時、敏銳地觀察到哪些聲音能夠典型地代表這個空間的聲音?這是一個判斷加識別的過程,當然這種判斷是在對影視語言認知基礎之上做出的,同時創作者的經驗也會對判斷起到相應的作用。對於那些不用對口型但又特別能夠表現當地地理環境的聲音,編導和攝像能否在不打開鏡頭蓋的時候搶錄下這類聲音?比如正在拍攝一個城市的空鏡頭,城市裏有鍾樓,又恰好遇到整點報時,能否及時錄下聲音?在一些海濱城市拍攝,有輪船的汽笛聲,能否將這些聲音錄製下來?總體來說,必須要有聲音創作的意識。因為這種意識的缺乏或不足,會導致許多創作中存在的先天不足。

建立起強烈的“聲音意識”是比較重要的,而要建立這種意識,除了創作本身以外,對自己手中“武器”性能的了解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