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話語記錄的三種形態(1 / 2)

電視節目中的聲音有很多種,話語的表達是電視聲音表達裏比較多的一種方式,處理好了話語表達就掌握了電視聲音的處理很重要的一部分。語言往往直接參與到意義的表達中,所以電視節目如何對話語進行選擇,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對於每個電視編導來說,話語表達是節目創作中思考得並不多但又必須思考的問題。除了在前期拍攝中建立起比較強烈的“聲音意識”,電視節目中那些來自於生活原始態的非劇情類節目,由於隨時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拍攝過程中技術難度的相應增加,造成了在這類節目中話語聲音的拾取技術難度加大,由於被拍攝對象可能處於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這些時間和空間有的適合於電視聲音拾取的要求,而有一部分則可能根本不適合電視聲音的拾取。但電視表現並不能因為聲音拾取的條件相對較差就放棄內容的表現,同時由於非劇情類節目來自於生活原始態,拍攝過程又不可能將其改變為劇情片的拍攝方式,所以技術的難度、條件都可能與劇情片有一定的差距。觀眾卻並不會因為這種差距而降低對聲音的觀賞要求,那麼電視節目中話語部分都會以哪種形態出現呢?弄清楚這個問題,對話語的拾取和編輯都有好處。

第一類是標準采訪鏡頭的方式:在這種形式裏,話語內容是表現的主體。畫麵是標準的胸部以上構圖的采訪鏡頭模式,輔以一些輔助鏡頭,隻是采訪環境可能會隨著內容的變換而變換,拍攝角度也會因為內容、編導或攝影的喜好而發生改變。這類采訪的格式比較固定,形式相對也單一。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部分鏡頭裏觀眾要獲得的主體內容來自於被拍攝者的話語表達,輔之以一些動作、表情、情緒等。拍攝的組織方式以拍攝者為主體,即拍攝活動、拍攝地點等由拍攝者決定,拍攝對象、拍攝時間、拍攝方式、拍攝內容、思考方向等都由拍攝者清晰地組織。此時拍攝部分與上下銜接部分的時空關係,也要在拍攝前清晰地思考,並能夠在拍攝行為中組織到拍攝過程中。整個拍攝活動對於非劇情類節目來說是典型的“擺拍”方式,構圖的完整規範、聲音的清晰、環境的適合,影像和聲音采製要獲得觀眾滿意的效果,觀賞的過程才能有視覺和聽覺的愉悅,甚至可以說觀眾是不容許拍攝者帶來技術失誤的。整個拍攝過程中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交流”、“較量”的過程恰恰是表達的主體部分,采訪者在與被采訪者的交流過程中獲得第一手、獨家的內容是目的,在獲得這些內容的過程中適當地考慮被拍攝者話語表達內容的語氣、神態等輔助內容。

總體來說,這類采訪鏡頭裏因為采訪環境的變化而包含兩種方式:一種是比較隨意的采訪環境,根據采訪對象、采訪內容臨時確立采訪地點;另一種是無論采訪地點如何變化、采訪人物所說的內容是什麼,采訪背景基本是一種風格,這種方式大多數是攝製組根據節目風格或節目內容而特製的,出現某種采訪背景本身就是一種標誌,這類節目往往都有特殊要求。這類鏡頭中聲音的處理,隻要考慮內容的連貫與否就可以,鏡頭本身可以處理的方式並不是很多。當然這裏內容的連貫也要考慮到敘述者的語氣、語調等以及與畫麵相關的聲音接點鏡頭的處理,比如反打和相關的小鏡頭等。

第二類是行走采訪方式:指記錄那些過去的事件,為了還原某些現場或現場氣氛,需要當事人到曾經事發現場去回述當時的某些細節時慣常采用的一種拍攝方式。這種方式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讓觀眾某種程度地“目擊”到“當時”,但這種“目擊”的內容有限,一方麵利用畫麵展現空間,另外一方麵又需要目擊者的講述彌補當時當地發生的一切。所以選擇的當事人一般是直接目擊者,而不能是通過聽說得知事件的人。當事人是目擊者,能夠帶來很多細節,講述時能夠彌補視覺上的不足。另外,這些事件本身不大可能是距離拍攝時十分遙遠的內容,因為曆史事實的講述一般以物為切入主體,而不是事件。此類采訪方式大量用在現代題材,一代人以上一般就不適宜采用這種采訪方式。對這類鏡頭的處理,除了要考慮語言的連貫,還需要考慮畫麵的連貫,由於拍攝者與被拍攝者都處於移動中,正是在這種移動中,觀眾才感受到了“當時當地”,這個移動的過程在鏡頭裏會體現出來,所以在鏡頭銜接上需要考慮到被拍攝對象行為的連貫,因此無論是拍攝難度還是編輯難度都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