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一般意義上是用來交流的,但在電視節目裏,語言“交流”的作用被弱化了,“表達”的成分加重了。在電視節目裏,語言作為一種傳遞的手段,向觀眾傳遞信息。雖然最近幾年互動類的電視節目增多,但電視裏的語言更多地依然是傳達信息而不是相互交流。後期編輯時處理這些聲音的部分,尤其是語言部分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是所編輯內容要成段落,編輯中盡可能精練的同時要將編輯點的數量降到最低。與語言同期聲相比,電視解說詞做到這點相對比較容易,它不用考慮口型問題,解說詞是旁白的性質,解說者並不需要出現在畫麵裏,編輯時需要考慮的僅僅是其所表述的內容與畫麵之間的關係,努力去尋找那些與語言表達關係最緊密、信息量最大的鏡頭,語言的邏輯在寫作過程中會被創作者意識到的,表達盡可能簡潔生動口語化;但同期聲部分處理起來要難一些:一方麵語言盡可能精練,但同期聲的表達過程中大多數人是一邊思考一邊表達,必然帶來同期聲語言沒有解說詞精練、準確,甚至很多地方帶有一些不必要的語氣詞或重複等。為了屏幕上語言“變得”精練,編輯需要對表述者的語言進行“再加工”——剪接,每個編輯點都意味著一個斷點,在采訪鏡頭裏,這些斷點如何從畫麵上來處理?語言的流暢並不意味著畫麵的流暢,這類地方可以用來掩蓋編輯點的手段比較少,經常會用到的是反打鏡頭以及插入與談話者內容相關的鏡頭,但畢竟這兩種方式重複出現的頻率太高後,也會影響畫麵的流暢。對這類語言的選擇,要在一個完整的語言段落裏盡可能使其沒有或減少編輯點,以減少畫麵處理的難度。編輯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選用那些能夠獨立成“意群”的語言段落,或者是將一個完整的意思分解為幾個段落,中間用解說或畫麵來調節,讓節目既有節奏的變化又減少了語言編輯點。
二是內容選擇上如何選用話語同期聲和解說詞。編輯在結構片子時必須對表達方式進行判斷,尤其是那些兩種方式都可能實現的部分。原則上能夠用畫麵表達的應該盡可能選擇畫麵去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和速度、顏色、形狀等個人感受性比較強的內容,以及涉及到表達者立場的一般首選語言同期聲的方式。但是一個編導不得不考慮的另外一個因素是:一個片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單位時間裏解說詞的信息量一般情況下要比同期聲大。解說詞對內容經過了仔細的斟酌、分析,語言表達經過了仔細推敲,所以一般都比較精練準確,而語言同期聲因為是口語,表達過程中表達者的語速、語言組織能力、表達習慣等都會影響意義表達,因此相對來說在相同的表達時間裏,解說詞所傳遞的信息應該比同期聲多。基於此,對同期聲的使用有一個判斷標準,即話語同期聲應該選用那些表達最精彩、最重要、最有意思的部分。
三是語氣的銜接。語氣的銜接包含兩種情況,一是同期聲與同期聲的相接。采訪過程中談話相對比較寬泛,為了獲得更多的內容和信息,采訪者甚至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對一個問題進行提問,但在編輯時,節目卻沒有空間去展示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交流的完整過程,需要將這些內容重新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意群”。這裏就存在說話者的表達意思可能是對的,但說話者的語氣是否能銜接上的問題。所以對這類話語的組接除了要考慮內容之外,如果語氣不能使得內容一次性完整地組接,那麼就可能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比如解說、畫麵等,甚至不惜從結構上調整:原本準備用一段話語同期聲組接的,但現在由於說話者的語氣、神態等問題可能需要兩段甚至三段話語同期聲,中間過渡的解說詞如何表達,需要在一個段落裏調整結構。二是同期聲與解說詞或解說詞與同期聲的銜接,這類銜接相對同期聲與同期聲的銜接要容易,大多數地方隻需要考慮內容的銜接與否。但在每個節目中總有那麼幾處關鍵性的地方需要解說詞語氣和話語同期聲語氣吻合,被拍攝者的話語表達是無法控製的,但解說詞的表達卻是掌控在節目創作者手中,所以編導與解說員如何實現對內容的充分理解,在配音之前提前注意到,從而讓解說員的語氣適應節目需要應該是一種相對容易控製的方式。
四是注意搭配。在電視語言表達裏,人物的話語同期聲與解說詞都是重要的聽覺元素,它們與視覺元素一起共同承擔著傳播內容的功能,所以選擇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搭配的過程。在搭配的過程中要選擇最佳的表現方式,選擇人物同期聲時要考慮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