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需要負載過去的形象時,采用人物同期聲,有助於“還原當時”。眾所周知,電視不同於報紙和廣播等其他媒體,擁有畫麵的特點令其長於表現正在發生的事件,而難於表現過去發生的情景。人物同期聲有似報紙、廣播中對過往事件的書麵或口頭的描述(廣播有時也用同期聲),其作用在於彌補人物事件難以用畫麵再現的缺陷。人物同期聲未經任何轉述或加工,有更強的真實性和說服力,同樣的內容如果改為解說,雖然意思也能傳達出去,但其效果卻是值得商榷的。
2.在展示人物的個性特點時,采用人物同期聲,有助於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沒有人物同期聲,單靠畫麵和解說詞很難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向受眾介紹有關情況時,采用人物同期聲,有助於將拍攝者的主觀傾向客觀化。人物同期聲,既有助於烘托真實氛圍,又有助於增強權威性。
4.表現人物心理活動時,盡可能讓當事人自己來描述,而不要采用解說詞。否則會有拍攝內容被幹預了的感覺,盡可能去客觀地表達所要表現的部分。
五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讓被拍攝對象盡可能集中、精彩、生動地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減少編輯過程中語言的編輯點。這是一個後期編輯中處理的手段問題,這種處理一定與拍攝者前期拍攝中的後期編輯意識有關,前期拍攝中如果沒有使被拍攝者的話語比較完整,後期編輯時是無法減少編輯點的。大多數電視節目除了一些演播室或純粹的訪談節目,一般不會大段、完整地使用被拍攝者的話語同期聲,同期聲在一個節目中每次出現的長度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選擇同期聲?相對來說人物采訪或紀實段落應該控製在一定的長度內,從觀眾收視來說,由於采訪鏡頭畫麵相對單一,畫麵對觀眾的吸引力有限,所以一般情況下每個段落不宜太長,尤其是不適宜一兩分鍾以上的長采訪鏡頭,即使內容很重要,也需要將其切碎,讓節目的編輯節奏打破采訪鏡頭單一的表現形式,最終改變單一的表達。無論是從結構上改變表達方式和邏輯,還是使用不同的處理手段,比如將部分內容改為解說詞(如果其內容足夠重要的話),插入與同期聲相關的圖像、資料鏡頭豐富講話內容,同時在節奏上產生變化,都是可行的後期編輯手段。
除了對內容的思考,話語編輯點的處理技術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1.采用人物話語同期聲時,人物的表述要通俗、簡潔。畢竟電視的表達是一個聽覺表達,觀眾已經下意識地失去了生活中的絮叨感,雖然一些電視節目通過各種方式增加互動感,但這種互動和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流的互動還是有差異的,觀眾一般意義上無法接受媒體裏的絮叨。
2.表達的內容要與人物的年齡、職業和身份等吻合。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如何讓一個被拍攝對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別人感興趣的內容是拍攝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3.如何處理話語與話語之間的編輯點。除了最經常采用的采訪者反打鏡頭之外,還有其他什麼辦法沒有?一般意義上除了訪談節目以外,觀眾對采訪者出現鏡頭的次數是有容忍度的,一個人物的語言在節目中可能用到多少次,可能出現多少個編輯點,這些編輯點的處理方式是什麼都需要在前期拍攝中考慮到。否則采訪結束了,如果僅僅隻有采訪者的若幹個反打鏡頭,就無法改變了。這裏所說的其他辦法包括:被拍攝者在講述過程中某些局部的小鏡頭,比如神態的特寫、手部的特寫、采訪環境裏的某些局部特寫等。它們能為後期語言編輯點的編輯帶來便利,但這種便利也是建立在前期拍攝基礎上的。
4.話語與話語之間銜接的編輯點技術上要幹淨利落,不能有重複或多切掉的內容,比如留下半個字等。多切掉半個字,或重複半個字的情形,雖然對表意不產生直接影響,但對節目的流暢性尤其是聽覺的流暢是有影響的,尤其讓人感覺節目不夠精致。
思考題:
1.電視節目中聲音的呈現形式有哪幾種?
2.前期拍攝中要注意聲音方麵的哪些問題?
3.話語記錄有哪幾種形態?
4.語言鏡頭組接時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5.如何培養良好的聲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