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業,君臣齊用命;
收三王,劉季始出關。
就在劉邦重占關中之時,張良非常及時地於韓地致書項羽:“漢王隻需得關中,以踐懷王之約,絕無東進之心。”
項羽此時正在猶豫,是該西進呢,還是該北擊齊地呢?
項羽正在徘徊不定的時候,恰巧接到了張良的書信,張良的書信成就了項羽的決心。項羽立即決定,放棄了西進的計劃,北定齊亂。
項羽還是有自己的考慮的,項羽覺得,西擊與漢王決戰,恐非一時半會就能夠速決的,如果久拖難決,自己就會西鄰強敵,北受齊亂,那自己的處境就危險了。
項羽覺得齊亂與漢王相比,相對較弱一些,先平定了齊地,再與漢王對決,才是上策。
此時,項羽做出自己的選擇,當然也有一心難二用的緣故。
項羽的這一選擇,恰恰成就了漢王劉季。
劉季得知項羽放棄了西進的計劃,而北定齊地去了,劉季笑了,笑得很開心,劉季自己在心裏說:“項羽呀,每臨大事,你都要犯點錯,你不趁本王還未成氣候來扼殺之,卻一定要等到本王發展壯大了,可以與你抗衡了,你再來挑戰麼?這或許不是你項羽的錯,這就是天意罷!”
那丞相蕭何,自從秉承漢王之托,就全心全意地署理起關中的政事來了。
治理一方國土,最要緊的事,莫過於讓百姓豐衣足食;糧食充足了,百姓穿得暖和了,百姓就安定了;百姓安定了,其他的事業才有可能發展起來了;隻有人口繁盛,百業興旺了,你才可以有兵員,才有可能強兵;富國了,強兵了,你才能夠與項羽、與天下的諸侯抗衡,你才有可能無敵於天下。
蕭何就把解決衣食溫飽的事作為頭等大事來做。
蕭何下令,所有的郡縣長官,都要振作精神,勵精圖治,相府設置官吏考評製度,陟罰臧否,
此製度一出台,各郡縣的長吏,都勤於政事,效率很高。
其次,對百姓要有很好的管理。
蕭何讓相府的官吏們,先將關中的百姓都登記在冊,再劃分給各個郡縣,各個郡縣先將田地劃分後,再按在冊的戶籍將田地分給百姓耕種。這樣,做到了冊有其人,人有其田,互不相侵,百姓生活安然。
相府還下令,開放秦時的苑、囿、園、池,讓百姓們入住、耕種,擴大生產。於是,關中又是一派祥和之貌。村舍儼然,雞犬相聞,炊煙嫋嫋,婦孺熙熙。田間地頭,人種牛耕,甚是繁忙。
相府下令有司,赦免贅婿牢獄之人。這些人可以耕田種地,也可以從軍,如若從軍,則以軍功免其罪,家人則免一年的賦稅。
郡縣的長吏們又在基層建立鄉、亭、什、伍的機構。
吏治機構的層層建立,讓巴蜀、漢中、關中儼然成了一個漢國,
吏治架構的設置和運作起來後,百姓安居樂業了,治安好了,國家的雛形也具備了,生產也發展起來了,兵員也漸漸充足起來了。
經過一番整治,關中的生產恢複了,老百姓的生活又好起來了,前線的兵源也保證起來了。
春暖花開之時,黃河兩岸,草長鶯飛,杏樹飛雪,桃樹生霞,風送麥香,一片勃勃的生機。
劉季傲然立於黃河邊,和風吹動著劉季的衣襟,漢王的馬嘶嘶長鳴,不安地刨動著蹄子。
漢王劉季率軍從平陰津南渡黃河,準備開始圖謀洛陽城。
臨行前,回到關中作短暫停留的漢王劉季,執著蕭何的手說:“本王將要東征,巴蜀關中之地全仰仗丞相鎮之,望丞相事必躬親。如有大事,丞相可自行決斷,不必言於本王,切記!切記!”
蕭何送行漢王直至郊外,對漢王說:“關中之事,臣定不負大王之托!望大王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劉季別了蕭何,回到了軍中,忙他的大事去了。
蕭何送走了漢王,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一連幾天,蕭何都是吃不好,睡不香。他在思慮著怎麼發展生產,怎麼讓百姓安居樂業,怎麼富漢強兵的事。
蕭何在漢中時,他就開始查閱在秦宮中帶回來的那些圖書。
蕭何要讓這些圖書在治理漢國中發揮最大的效用。
這些圖書真是好東西!蕭何覺得這些書中有無盡的寶藏。
蕭何在圖書中查得:川、蜀之地,良田千頃,作物豐富,一年幾熟;巴蜀之地,穀粟作物最多,產量居華夏之首,小麥、玉米、紅薯、豆物等作物也很多,這些作物都分布盆地。還有青稞,青稞產自高原。
查得這些資料後,蕭何很興奮,地大物博,物產富饒,隻要發展得好,不僅百姓吃得飽,更重要的是,軍糧就有保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