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40(2 / 2)

還有更讓蕭何高興的東西。

要發展生產,就要地便水利,這是蕭何擔心的東西。蕭何從圖書中查知,川、蜀之地自李冰父子率眾修築了都江堰後,那是旱澇保收哇!沒有想到巴蜀之地竟有這麼好的水利條件,蕭何真是太高興了!

秦府的圖書中顯示,川蜀之中,丘陵遍布,梯田層層,農產富饒。巴中山多,蜀中水多,巴山蜀水,農業生產,四季適宜。‘天府之國’,不虛其名。

光是查閱書籍還不行,蕭何花了很長的時間,跋山涉水,穿山越嶺,穿林海,涉險灘,親赴實地考察。

蕭何通過實地察看,又有了驚喜的發現。

蕭何通過細致的考察,發現巴蜀東部的盆地多是紅壤,整個大盆地有北高南低之勢,盆地中,七成平原,三成丘陵。平原多穀物,丘陵多雜糧、木材、牲畜。

蕭何還發現巴蜀、漢中之地的經濟作物很豐富。這些地區盛產蠶桑、桐油、萱麻、樟腦、白蠟、茶葉、銀耳、毛竹、五味子、川芎、當歸、蟲草、川連、貝母等物。

盆地多霧,氣候濕潤,是優質柑橘的優良產地,所以,這裏的廣柑、紅橘頗負盛名。

還有更有驚人的發現。在那崇山峻嶺之中,有很多的礦藏,山中采礦業很發達,尤其是銅、金、鐵采冶業很盛行,很多的采礦冶煉作坊就隱藏在深山密林中。

采礦業的發達,不僅可以為漢國帶來財富,更能夠解決兵器製造的許多問題。

考察歸來,蕭何大喜,心中想:此乃是天助漢王呀!蕭何要讓這巴山蜀水,天府之國,成為漢王一統天下的基地。

蕭何立即吩咐官吏,好生引導百姓生產,實行多種經營。做到地盡所出,物盡其用,利國利民。

現在,蕭何又受漢王重托,治理國家,支援前線。

蕭何就在大後方積極發展生產,籌糧采礦,積極備戰,這一連串的措施對漢王劉季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強大的支援。

蕭何承擔著大任,不敢有半點疏忽,他又吸取治理蜀中的經驗,決定首先解決糧食生產問題。

糧草糧草,糧為先嘛,軍中無糧自亂,百姓無糧不安呢。

這關中之地在黃河的中遊,北接黃土高原,關中一帶,春秋時是秦的封地,故關中又稱為‘秦’。關中乃是三秦大地,關中平川謂之秦川。

關中之地的北麵是黃土高原,中部是渭水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北部的黃土高原經水流切割流失後,形成了塬、梁、峁、溝等諸多地貌,地形蔚為壯觀。

雖然水土流失嚴重,但是在洛川一帶,塬麵保存卻是完好的,河穀川地,土質肥沃,是有名的“米糧川”。

蕭何要在米糧川重點發展生產。

蕭何不辭勞苦,每每親臨此地,調集所有的人力物力,廣收廣種,多出糧,出好糧,以資軍民之用。

南部的秦巴山地,是由秦嶺和大巴山組成的,中間是漢水穀地。長江在此轉向南流,黃河於此轉向北流。此地亦是華夏南北的分界線。

蕭何親臨秦巴山地,細心察看,經過多方考察調查,蕭何了解到,秦巴山地不僅風景如畫,可貴之處更在於山中適宜種植,作物豐富,動物品種也多。但是,秦巴山中卻是物多人少。

麵對這種現狀,蕭何有的是辦法。

蕭何下令,遷徙關中的刑徒和自願入山的百姓來此開發生產。

政府下令,對秦巴山中的居民,當年免收租稅,但收其餘糧、山獸、藥物以備軍用。

蕭何又沿著太白山、華山前行,來到了任河邊上。

在任河邊上,蕭何又有了新發現。蕭何發現,在米倉山和大巴山之間是許多的小型平壩,在漢水穀地之中是許多小盆地。

這裏就形成了一片山水奇觀:峽穀、平壩、盆地相間。平壩、盆地、山穀之間皆有良田。

蕭何不由得想起了圖籍上標注的漢中大盆地就在此不遠,便欣然前行。

當蕭何走出山穀後,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光明,漢中盆地就在眼前。漢中盆地自勉縣至洋縣,長約二千裏,空曠平坦,浩瀚無邊。

蕭何疾行於盆地間,心中無比的高興,自語道:“這裏就是陝南糧倉了!”

蕭何又在此設置縣治,叫官吏們指導百姓生產,籌糧募兵,補給前線。

蕭何再回到漢中平原,重設縣、鄉,安排吏事,選三老教化鄉民,設縣丞處理縣務政事,設縣尉募兵整訓。

蕭何下令:

凡十二歲以上至五十歲以下男子,白天耕田種地,協助治安,早晚軍訓練兵。為的是向前方補充兵員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