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友成敵,項羽漸失英布;
虎添鳳翼,劉季幸得陳平。
漢王劉季在軍營中擺出酒宴,犒勞三軍。
自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的三月,漢王還定了三秦,進占了河南及晉中、晉南的廣大地區,迫降了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以及魏王豹,俘獲了殷王司馬卬,戰果輝煌。劉季有理由擺宴軍中。
軍事上節節勝利,使漢軍士氣大盛。
漢軍還擁有了巴蜀、漢中及關中這一片穩定的後方之地,有了東進而爭天下的廣闊的根據地,從而形成了東向而爭天下的有利態勢。
而此時,與劉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項羽在齊地的平叛卻是很不順利。
於是,項羽派遣使節飛馳到六,向九江王英布調兵,協助自己攻齊。
其時,英布正處於煩惱之中。
他奉項羽的密令,截殺義帝熊心,拋屍江中,落下了天下唾罵的不義之名。義帝屍首被當地百姓從江中撈起,立廟而葬。
從百姓對待義帝的舉動中,英布不僅看到了自己在百姓中的惡名,更看見了自己的卑怯。
“我黥布也是堂堂的一條好漢,緣何做出了這等不義之事!”每每想到這裏,英布便對項羽心生怨氣。是項羽讓自己失義於天下的,不怨他怨誰!
此次,項羽又遣使命他出兵攻齊。
英布一接到項羽的書簡,心裏就來氣,你項羽憑什麼命令我?你叫我怎麼就怎麼?
可是,盡管英布心裏有氣,但是英布心裏清楚,目前,英布還不能違背了項羽的意誌。
現在,項羽要求英布出兵助自己平齊,英布得應付過去呀!可是,英布一掂量,就覺得這出兵助楚更是出力不討好的事。
事成,功在項羽,利在項羽,損兵折將的是自己;事敗,損兵折將的還是自己,與齊結怨的是我英布。
即使助楚成功平定齊亂,項羽封功從不傾向於外人,我英布又能夠有什麼好處?
思來想去,英布比較為難。不出兵吧,得罪了項羽那可不是好玩的!出兵助楚吧,於己不利!
怎麼辦?
多年在沙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英布自有辦法。這點事難不倒英布。
英布決定派出小股人馬去幫助項羽平定齊亂,敷衍一下項羽,不派主力去援助,這樣就可以一舉兩得。
於是,英布上書項羽:
“九江英布敬進書項王:
項王大功,平定齊亂,黥布當效犬馬之勞,然今布身患疾症,無法前往。九江郡小,兵微將寡,今令部將將士卒八千,助大王定齊,望大王早日克敵,大功告成!”
項羽日夜盼望英布來齊,今日盼來的卻隻是一紙空文及幾千士卒,因此,項羽對英布極為不滿,憤怒之下,抽出寶劍,將身邊的茶幾劈斷了來發泄心中的憤怒,又將英布的書劄扔出帳外。
這英布是何人?當初又是為何能被項羽封為九江王?
諸位耐著性子往下看。
英布是六城(今安徽六安縣)人。
英布年輕時因為犯法受過黥刑,因此又稱黥布。
英布雖然犯過秦法,但是,這秦朝的苛酷法律太多、太嚴,違法受刑的人那是多了去了。我們不能夠因為英布違過法,就斷定英布是一個為所欲為的人或者是膽大妄為之人!如果諸位有這樣地想法,那您就錯了。
英布是膽大不錯,但是,英布卻不妄為。英布在當地乃是一方豪傑,在當地是很有號召力的。
英布犯法後在驪山服勞役。服勞役時,英布想得最多的就是,此生絕對不能就這麼平平淡淡地過去了,更不願意就此死在驪山。
英布有了不屈服於命運的想法後,便在暗中聯絡服勞役者中的豪傑們,想盡了辦法,終於從驪山逃脫了,逃到了長江流域,在水上落草為寇,打家劫舍,以綠林為生,對抗著官家的追捕。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英布覺得機會來了,就去見秦鄱陽縣令吳芮,勸說吳芮起兵伐秦。
我們說英布膽大,從一個江洋大盜敢於去見官家的縣令,無異於自投羅網,還敢勸說縣令舉兵反叛朝廷這樣的事,就可以看出英布的膽子那不是一般的大!這樣的事也隻有英布才做得出!
我們說英布他不妄為,也是有根據的。這鄱陽令吳芮,雖是官家的人,骨子裏卻流淌著好義的血液,英布在九江為寇,吳芮不僅沒有全力地去剿滅他,反而暗中還有一些接濟。而且,英布聽說吳芮對秦的****也是頗有微詞。正是基於這些原因,英布才敢於去勸說吳芮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