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在想,多少年來為革命犧牲的誌士仁人不少,可其中竟沒有一個女的,這是我們女界的羞恥。
——秋瑾
影片檔案
拍攝年份:1983年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上海電影製片廠
根據夏衍、柯靈的同名話劇改編
編劇:黃宗江、謝晉
導演:謝晉
攝影:許琦、張永正
作曲:葛炎
主演:李秀明 飾演 秋瑾
陳希光 飾演 陳天華
於是之 飾演 貴福
榮耀
榮獲1984年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最佳道具獎。
人物:秋瑾、徐錫麟
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別名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896(清光緒二十二年)年父母命嫁湘潭富坤家。1904年赴日留學,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次年先後加入光複會和同盟會。1906為反對日本政府頒布《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回國。1907年1月在上海發刊《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不久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聯絡金華、蘭溪等地會黨,組織光複軍,與徐錫麟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起義。7月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起義失敗後,清政府發覺皖、浙間的聯係,派軍隊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不屈,15日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徐錫麟(1873-1907年),字伯蓀,浙江紹興人。1901年任紹興府學堂教師,1903年以參觀大阪博覽會名義赴日本,在東京結識陶成章、龔寶銓,積極參加營救因反清入獄的章炳麟的活動。回國後在上海加入光複會,在紹興創立大通學堂,規定入校學生均為光複會會員,參加兵操訓練。為在清政府內部進行革命活動,捐資為道員,赴安徽任巡警處會辦,兼任巡警學堂監督。1907年,與秋瑾相約在安徽、浙江兩省同時起義。同年,7月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印發《光複軍告示》,率巡警學堂學生攻占軍械局,起義失敗,被捕就義。
光影故事
一
大少爺王廷鈞在書房裏,認真看著登載有“辛醜和約”新聞的報紙。屋子裏坐著四、五個客人,都是王廷鈞的同僚和朋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剛剛簽訂的不平等合約,有的義憤填膺,有的懷有希望,有的保持觀望。
一位友人覺得無聊,想要拿一份戲單,在滿桌子翻檢之後,戲單沒找到,卻看到一幅詩箋。仔細鑒別之後,發現是女人的筆跡。他當眾朗誦起來:
北上聯軍八國眾,
把我江山又贈送。
白鬼西來做警鍾,
漢人驚破奴才夢。
聽到這裏,大家都大為意外,個個麵麵相覷、目瞪口呆。有人猜測此詩出自王廷鈞的妻子秋瑾之手,王廷鈞矢口否認。
正在這時,院子裏走進來一位少婦,容貌秀美,清朗的眼神,給人一種英氣勃勃的感覺。她就是秋瑾,這一年正好二十七歲。
書房裏傳出的吟詩聲,讓秋瑾不覺停了腳步,因為這正是她自己的新作《寶刀歌》。書房裏充滿不安的空氣,《寶刀歌》像在人們的神經上扔了一個炸彈。
大家表示燒掉這首詩,一句話提醒了王廷鈞,他趕快俯身拿起水煙筒上的紙撚,吹旺了,就要燒詩稿。
秋瑾走進來,說:“別燒,給我吧。”在場的人都回過身驚訝地看著她。秋瑾接過詩稿,從容地在桌上揉平了,繼續說:“這詩是我寫的。放心吧,連累不了大家!”
等友人走了之後,王廷鈞怒氣衝衝地對妻子說:“你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不是存心想要造反嗎?傳出去可是殺頭的罪名!你也算是個大家閨秀,官家的太太,動不動就談新學,論國事,還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歪詩來,女人都像你這樣,還成個什麼章法!”
秋瑾用鄙夷的神色看了他一眼,說:“女人就不是人,就不許關心國家大事?那你們這些當官的,吃國家的俸祿,百姓的脂,又管了什麼?去年八國聯軍在京城燒殺奸淫擄掠,無法無天,如今又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你吭過一聲氣兒沒有?”
王廷鈞氣得說不出一句話,他覺得和這麼一個“有野心”的女人在一起實在危險,弄不好會被誅九族。而秋瑾也看透了這個待在深宅大院裏的公子哥,他養尊處優慣了,隻知道和一群胸無大誌的人混在一起,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再這樣和他一起走下去,未來的人生肯定暗淡無光。
經過深思熟慮,秋瑾毅然決定離開。她走到妝台邊,似乎為了洗淨鉛華,拋卻珠翠,她對著鏡子摘下三兩件日常佩戴的首飾,然後拉起丫鬟秀蓉的手,放在掌心裏。
秀蓉萬般不舍,擔心地說:“太太,您真的去東洋嗎?那小少爺和姑娘怎麼辦?”
秋瑾的心不由得揪了一下,是啊,她還有兩個孩子。東渡日本的話,帶著他們肯定不行,可是她又萬般不舍。在躊躇了好一陣之後,秋瑾說:“孩子王家會管的。”說完便整理自己的行李。
她知道,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她必須忍痛舍棄子女,為大家而舍小家。想到這裏,秋瑾吐出一口氣,她終於可以和過去的苦悶生活告別了。走到窗邊,她欣喜地發現,遠處蒼白的天邊閃現出一絲曙光。這更堅定了她東渡日本的決心。
來到東京之後,秋瑾一邊在學校上課,一邊和十幾個留日同學聚在一起開會。在這裏,凡是革命團體和集會,她都參加,從來不缺席。她還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競雄,是女中少見的人物。
秋瑾在日本的寓所更是潔淨而素樸,幾乎沒有什麼陳設。屋子裏堆滿了新書和刊物,其中有《民報》第一號,《白話報》、《浙江潮》、陳天華著的《猛回頭》、《警世鍾》等等,很多書都堆在地上。
二
1905年11月,秋瑾的寓所來了兩位客人,其中一位名叫徐錫麟。徐錫麟,字伯蘇,時年三十三歲,但外表要比他的年齡顯得蒼老些。另一位是陳伯平,二十四歲,深沉堅毅,不苟言笑。
他們碰麵之後,竟然一見如故。秋瑾說:“我到日本一年多,最痛快的是結識了不少革命黨人,看清了世界大勢。中國要在世界立國,就隻有革命,要革命,就要有革命黨。齊心協力,才能眾誌成城。”
之後,徐錫麟流露出回國的意圖。在回國之前,他打算邀請秋瑾、陳伯平和陳天華聚一聚。秋瑾久仰陳天華的大名,得知即將相見,她心中充滿了期待。
等到了相約之日,四人終於聚在了一起,引吭高歌,以酒作伴,好不熱鬧。秋瑾也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陳天華,心中極為滿足。
在送徐錫麟回國之後不久,陳天華便帶給秋瑾一個壞消息:日本要取締大清帝國的留學生。他悲憤異常地說:“愛國要受限製,我們這些人,都成了亡國奴了!”
聽到這裏,秋瑾義憤填膺:“什麼取締留學生?說穿了,就是隻許假維新,不許真革命,要我們服服帖帖當奴才的奴才!”陳伯平也激憤異常,說道:“我們要通知在東京的全體留學生,共商對策!”
在中國留學生會館裏,留學生全體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禮堂裏擠滿了留學生,他們多數剃了發,剪著平頭,穿著學生服;少數人為了安全,還留著辮子,但拖在腦後又不雅觀,隻好盤在頭上,用銅盆帽或學生帽掩蓋起來。
會場上掛著一個橫幅,寫著“誓死反對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的字樣。這個橫幅下麵,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此時,會議已經進行到高潮,激烈派與和平派在會上形成對壘,秩序相當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