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放下茶杯,對他說:“汝民兄,在當前的中國,談超脫未免有點太早,國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帝國主義還在如此欺侮我們,你我從青年時代,就立誌為國為民獻身,事業未成,哪裏談得上什麼超脫?汝民兄,我們應當記住孫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囑咐,跟上民眾的步伐。”
胡汝民對此不以為然,說:“今天我是找你來敘舊的,不談論政治。”胡漢民還想以兒女幹親的關係繼續糾纏。廖仲愷見他聽不進去,知他難以回頭,痛心地告辭而去。
與此同時,文華堂中烏煙瘴氣,到處都是反對共產黨、反對廖仲愷改組國民黨的叫聲。此刻林直勉領著朱卓文鑽進樓上的黑屋,策劃罪惡的勾當。
反動派準備用最卑劣的手段對待廖仲愷,人們紛紛擔心他的安全。周恩來同誌安排鄭劍在廖仲愷身邊工作,同時負責保護廖仲愷的安全。妻子何香凝也提醒廖仲愷多注意防範。她希望廖仲愷減少出門的次數,但是廖仲愷反駁道:“這樣不是就和工友、農友隔離開來了嗎?那叫什麼革命者!”何香凝喊來李行,增加廖仲愷身邊的衛兵,廖仲愷說:“要是我天天帶著衛兵去工會、農會、學生當中,他們還會對革命有信心嗎?總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是不能放鬆的。”
廖仲愷說完這些,扭頭問他的兩個孩子夢醒和承誌:“那年陳炯明要殺我的時候,我給你們寫過一首詩,你們還記得嗎?”
夢醒和承誌一起背誦起來:“女勿悲,兒勿啼,阿爹去矣不言歸!阿爹苦樂與前同,隻欠從前一軀殼,軀殼本是臭皮囊,百歲會當委溝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
廖仲愷對何香凝說:“人生最重要的是精神,一個人的精神能夠表現出這個人的品德。”他停頓了一個,接著說:“下午,我們去看看罷工工人的生活情況。”
街上,工人糾察隊正在巡邏。廖仲愷看著雄赳赳的隊伍,欣慰地笑了起來。
廖仲愷來到工會,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熱情地鼓勵大家將革命進行到底。工人們的熱情很高,口中高喊:“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反革命派!”
1925年8月22日早晨。廣州城中,學生們背著書包,唱著“打倒列強”的歌上學;工人糾察隊踏著整齊有力的腳步巡邏;黃埔的軍號聲,早操已經開始了;近郊農民協會的旗子在晨風中飄揚。
陽台上,幾盆小花含著露珠。廖仲愷站在這裏眺望著朝陽下的廣州。廖仲愷眉頭緊鎖,腦中還想著黃埔軍校送來的公文。這幾天因黃埔軍校的經費還沒有著落,廖仲愷急得吃不下飯。
何香凝走過來,提醒他該去參加中央黨部會議了。廖仲愷三口兩口喝完稀飯,把公文向口袋裏一揣,乘著汽車匆匆地趕往中央黨部。
廖仲愷他們乘坐的汽車駛進中央黨部停住了。廖仲愷、何香凝和李行先後從汽車裏走下來。廖仲愷告別妻子何香凝,和李行向門口走去。
狹小的院子,隻有風吹樹梢在動。突然,槍聲在黨部門裏響了起來。何香凝和鄭劍趕忙回頭,發現廖仲愷和李行已經倒在了地上。鄭劍大喊一聲:“廖先生。”然後扭頭朝街上喊:“快來人!有人行刺廖仲愷先生!”
門裏又射出幾顆子彈,然後幾個凶手從裏麵衝了出來。街上,工人糾察隊和警察聞聲趕了過來,他們向跑出來的凶手開槍射擊。
何香凝哭喊著:“仲愷!”鮮血從廖仲愷的身上向外流著。周圍的人越來越多,哭喊聲響成一片回蕩在空中。
廖夢醒和廖承誌走在哀悼隊伍的最前列,四麵八方不斷地有人向這裏湧來。人們彙成巨流,工人、農民、學生、士兵,廣州各界的群眾都來為廖仲愷送行,到處都是哭聲。
廖仲愷被暗殺的消息一傳出,舉世震驚震驚。廣州各界群眾為失去一個卓越的革命領導人而沉痛哀悼,參加吊唁者達二十多萬人。何香凝寫了:“輾轉蘭床獨抱衾,起來重讀柏舟吟。月明霜冷人何處?影薄燈殘夜自深。入夢相逢知不易,返魂無術恨難禁。哀思惟奮酬君願,報國何時盡此心。”詩中所言“酬君願”和“報國何時盡此心”成了她日後行動的誓言,至死不渝。
廖仲愷被暗殺以後,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事業。宋慶齡和何香凝也始終是共產黨的親密合作夥伴。
國民革命軍北伐的隊伍隻能拿著廖仲愷的遺照出發了,畫像上的廖仲愷目光炯炯。他就好像是在說:“你們是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就由你們來譜寫。”
點擊點評
濃墨重彩·文獻性
在影片的構思中,編劇魯彥周和導演湯曉丹舍棄了對人物20年漫長革命生涯的平鋪直敘,而是用濃墨重彩集中筆力描述他生命旅程裏最後3年的輝煌經曆,使其高尚的精神品格得到最集中最生動的展示。
《廖仲愷》攝製組的各個部門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專業功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藝術和技術手段,實現豐富、完善、理想的總體構思。影片給人們呈現出:既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節奏展現廖仲愷所經曆的疾風驟雨般的動蕩時局;同時還細膩的再現曆史人物置身於重大曆史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感情起伏和思想變化。
《廖仲愷》就像是一部以真實曆史為基礎的史詩風格的文獻故事片,同時它又是革命曆史故事片。人物和真實的曆史事件有機的糅合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生動充滿活力。影片既像一幅潑墨重彩、大氣磅礴、慷慨悲壯的大寫意曆史畫卷,也像一幅工藝小品,精雕細刻,抒情、風趣地描寫了夫妻情深、兒女情長。兩者之間完美結合,使得影片成功地完成了追求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和諧統一。影片還以大量細節渲染了廖仲愷對妻子兒女的摯愛之情,向既是妻子又是戰友的何香凝吐露肺腑之言,言來語去中的幽默調侃,在百忙中帶孩子去買禮物,這些都是主人公親情的自然流露。於刀光劍影中穿插這些生活軼事,不僅使人物形象富有立體感,也增加了影片的曆史真實感,還使影片更富於張弛動靜的節奏變化。
文獻價值。攝製組資料員千方百計找來了二十年代與廖仲愷生平事跡有關的報紙、圖片、文史資料、回憶錄等等;同時用錄音機反複播放廖仲愷的親人、親友的講話。使得《廖仲愷》經得起曆史資料的核實檢驗。影片中曆史事件的真實表現,有助於廖仲愷愛國主義精神的良好再現。影片中,孫中山回廣州、雙十慘案、平定商團、孫中山逝世、省港大罷工等重大曆史事件,導演都力求真實地再現曆史原貌,並能與人物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更加生動。
拍攝過程中,對眾多群眾場麵的處理,如幾千人的送葬隊伍,用多機多角度搶拍,把當時民眾情緒像新聞記錄片一樣拍攝下來,再現熒幕上,增加了影片的曆史感和文獻價值。
服裝設計非常到位。所有重要人物的服裝,都是各自按照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活動需要,製作出來的。在不同的軍隊中,設計小組特別注意軍銜標誌和軍服色彩,都是經過多方麵查閱曆史資料後重新製作的。
回望精彩
廖仲愷被陳炯明拘捕的惡風險浪中。監牢外麵,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勾結北洋軍閥,背叛了孫中山先生,瘋狂炮擊總統府。觀音山上炮火轟鳴,一團團濃煙衝入天空。廖仲愷身穿一件破爛不堪的囚服,腳上戴著沉重的腳鐐,用受傷的手在牆上吃力地刻寫出流芳後世的七言詩《留訣內子》:“後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我身雖去靈明在,勝似屠門握殺刀。”這首詩既表達了革命者以身殉國的堅定決心,又表達了對夫人無限信賴之意。
廖仲愷對子女非常疼愛,十分注意對他們的教育。在廖仲愷被陳炯明拘捕期間,預感到死亡時,不僅有給夫人的訣別詩,也給廖夢醒和廖承誌寫了古詩。
在國民黨右派和帝國主義對廖仲愷恨之入骨,準備陰謀殺害他的前夕。共產黨員鄭劍趕到廖仲愷家中,提醒廖仲愷注意安全。何香凝和廖夢醒、廖承誌都為廖仲愷的生命安全擔憂時,廖仲愷明知敵人不會放過自己,但他決不屈服。廖仲愷語重心長地問他的兩個孩子夢醒和承誌:“那年陳炯明要殺我的時候,我給你們寫過一首詩,還記得嗎?”
夢醒說:“記得。爸爸。”接著她一字一句地念起來:“女勿悲,兒勿啼,阿爹去矣不言歸!……”
廖仲愷打斷道:“重要的是下麵幾句……”
廖承誌接過話來,說:“是不是這幾句:阿爹苦樂與前同,隻欠從前一軀殼,軀殼本是臭皮囊,百歲會當委溝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
廖仲愷對何香凝他們說:“聽見沒有,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
星光:董行佶
董行佶(1929—1983),福建省閩侯人。表演藝術家,朗誦家。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市劇協理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委員。成功塑造了許多話劇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曾獲得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大會三等演員獎。擔任電影《廖仲愷》的主演,並獲得1984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董行佶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廖仲愷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廉潔奉公、勇於獻身的革命先行者形象。最終,獲得中國第四屆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評選委員會給出評語:
董行佶同誌在《廖仲愷》中以出色的創造留下了民主革命先驅者廖仲愷的光輝銀幕形象,表演上神形兼備,從容自如,現實了深厚的藝術功力,特授予最佳男主角獎。
董行佶為了演好廖仲愷這個角色。他認真地鑽研劇本,同時閱讀大量的史料還有廖仲愷夫婦詩歌著作等。董行佶還四處采訪和廖仲愷有過交集的老同誌,多次聆聽廖承誌、廖夢醒姐弟詳細介紹他們父母的生平事跡和生活習俗、性格特征等。董行佶做的手記十分細致,如:廖仲愷先生走路是什麼樣子;坐下是習慣什麼姿勢;如何拿香煙等等。董行佶正是在藝術創作中這樣不辭辛苦,一絲不苟的辛勤勞動,使得廖仲愷以最真實的風貌出現在銀幕上麵。
旁白
電影中以“畫外音”形式出現的解說性、評論性語言。通常以劇作者“第三人稱式”的客觀視點或以某劇中人物“第一人稱式”的觀點出現。一般不承擔塑造人物性格的劇作職責,通常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來說明劇情發展的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連接有大幅度時空跨越的劇情,介紹人物,對劇情的某些內容作必要的解釋或進行議論、抒情等。旁白大多不追求口語化,相反,它追求書麵語言那種較為嚴密的語法結構和邏輯性,具有一定的文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