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火燒豐邑(3 / 3)

劉邦說:“就是凡作一項決策,一定要建立在充分掌握情況的基礎上,不能大而化之,要十分注重調查研究。”

張良說:“是這個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多實踐,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熟讀兵書還要結合實際熟練運用,不然就會犯紙上談兵的毛病。”

劉邦說:“謝謝子房指教,對你教的這些東西我一定仔細揣摩,靈活地用到打仗中去。”

張良在沛縣過了一段比較開心的日子,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忘掉自己來這裏的初衷。閑著沒事的時候,他對天下形勢作了一番認真分析,認為劉邦雖是幹大事的人,但要在短時間內成就大事,還得借勢發展。借誰呢?陳勝、吳廣起義後,秦國統一後的局麵很快變得烽火四起,以原來的小國家為基礎形成了一支支武裝力量,還有一些草莽英雄打著反秦複國的旗號,拉起隊伍做起了草頭王,一時間形成了山頭林立、軍閥混戰的局麵。這些武裝力量中,以在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楚國項梁的隊伍最為強大。張良想,劉邦要借勢就該借最強的勢,那樣才有影響力。而且,這項梁和自己還有舊誼,如果自己和劉邦帶著隊伍去投靠他,不愁項梁不接收他們。這樣想了,張良就對劉邦說:“方今天下,群雄四起,將軍起事於沛,名冠鄉黨,但如要幹出更大的事業,還應早日走出去,不知將軍有此意否?”

“我正有此意,但不知如何走出去,您有何高見?”劉邦忙問。

張良看著劉邦說:“沛軍規模現在還很小,要想快速壯大,最好的辦法是借勢發展。我給你設想了一個方案,我們一塊帶著隊伍去投奔項梁,他的隊伍很強大,現已占領很多地方,如果被他看上,將來必能得到一塊很大的封地,到時您就是當然的一方諸侯,遠比在沛縣有權勢。項梁現在正在薛城一帶與秦軍作戰,離此不遠,我們去他那裏很方便。我和他還有舊誼,如果你同意我的意見,我們立即就去與他會合,保證不會被拒絕,你看如何?”

項梁當時已影響很大,劉邦早有所聞,聽張良一說,馬上心動,說:“這個意見很好,我願意帶著隊伍跟你一塊去投奔項將軍。”他和張良商量過之後,又和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等幾個人一合計,大家一致認為可行,樊噲還說:“天下就該闖一闖,這個社會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人家能混那麼大,我們為什麼不能,我不僅同意出去,還想跟著三哥單幹呢。”

劉邦說:“那是以後的事。你們既然都同意,那就準備一下,這兩天就率部出發。”他安排蕭何、曹參留在沛縣守候,說:“我們出去了,這裏也不能不要,隊伍不論到哪裏,這裏都是我們的後盾,任何時候不能丟。”

一切都安排好,劉邦、張良、周勃、樊噲等幾個頭領率領五千沛軍,趕了兩天時間,到了薛城。臨來之前,劉邦還帶了一名美女,作為晉見之禮,準備獻給項梁。項梁一見故友來投,又帶了那麼多人,心裏很是高興,迅速給他們作了安排。

項梁撥給劉邦兩萬人,讓他和項羽一齊攻打雍丘。項羽隊伍強大,從正麵進行攻擊,張良建議劉邦繞到敵軍後方配合,前後夾擊秦軍。

劉項第一次合作,一舉將秦軍打敗,斬殺了秦大將李由,也算是劉邦又報了李由支持雍齒反叛自己之仇。項梁又帶領隊伍一連打了幾個大勝仗,形勢直逼鹹陽。

項梁本是楚國貴族的後代,他起兵時是打著反秦複楚的旗號拉起隊伍的,這時有了一定的勢力,便封原楚王的後代熊心為楚懷王。張良乘機向他建議:“反對秦國,就是要把被它消滅的各諸侯國恢複起來。將軍現在威震天下,暴秦很快就會被打垮,您如果能把原來的那些諸侯國恢複起來,可謂是蓋世奇功。我和沛公之所以來投你,就是想借您的力量把我的故國恢複起來。韓國的後代中,以姬成最為賢良,建議您封他為王。”項梁當即答應,並封張良為韓國的司徒。

張良如願實現了自己反秦複韓的目的。新成立的韓國百廢待興,張良向劉邦辭別,說要回到韓王身邊去,幫助治理自己的國家,劉邦說:“我與子房一見如故,你突然提出來要走,我怎麼能接受?現在戰事頻繁,你走了,我今後遇到疑難問題向誰請教呢?”他實在不想讓張良離開一步。

張良說:“沛公現在人馬越來越多,你這裏有的是人才,將來必能成就大事。我雖然離開你了,以後有事,還可以隨時叫我過來,一定鼎力相助。”

“不走不行嗎?”劉邦說。

“我家世代為相,現韓國初複,韓王又年輕,我如不去,韓國實無辦事之人。我們在一起的這段日子,是我亡國以後最愉快的一段時光,從內心裏我也不想離開你。沛公不必過於介意,也許以後我們還有合作的機會。”張良說。

“但願如此吧。”劉邦看留不住張良,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將來了。

張良走後,不料項梁因驕戰死,劉邦在楚王的隊伍裏一時成了主要將領之一,從此快速走上封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