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東接上說:“要是這樣想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不公正’嗎?還有什麼委屈嗎?還有什麼失意嗎?還有什麼困惑嗎?還有什麼壓製嗎?還有什麼打擊嗎?……”
包發虎誠懇地說:“對,劉書記,你說的對極了。”
劉啟東再也不發問了,他像個小學生一樣,認真地聽包發虎講,大家也聚精會神地聽著。
包發虎看著劉啟東的眼睛說:《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真是一部奇書啊!它告訴我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事萬物都在生生世世地運動不息。有運動就有變化,有變化就有進退交替,所以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有一句話叫‘無三不成理’,我們把任何東西都分成三等分,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同一天有上午、中午、下午,人也是一樣……
我最早讀完《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後,我真的有很多感悟。其最大的收獲,就是我終於看懂我們周圍的人了。終於明白‘麻錢’(古錢幣)為什麼外圓內方了。就是說,在官場上你不能太倔強了,你的原則千萬不能表現出來,你一表現出來,就跟別人起衝突,就格格不入,這樣你的人際關係就很差,所以人家不提拔你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外邊要圓。
我讀完兩遍《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後,我感覺自己變了一個人似的,要知道我過去是很痛恨圓滑的。於是,我帶著這個問題又讀了一遍《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之後,我才知道這不是圓滑,而是圓通。中國人最討厭的就是圓滑,一個人滑頭滑腦的,不會有人喜歡。但是你不圓通你又很吃虧。
我越讀越覺得《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有趣,而且還理解了過去很多我不明白的事情,慢慢地我找到了它的根源。古代的人,你不要看他們沒有科學,他們知道直線和曲線的關係。伏羲畫卦也用的是直線和曲線,在伏羲的眼中,男性的生殖器是直線為陽,女性的生殖器則為兩條虛線為陰。
我那年開車從內蒙往甘肅金昌走,見地圖上有條直線(一條省道)直通金昌,結果呢,白白地走了近兩百公裏的沙石路不算,最後車子還陷入到了山裏的沙漠中不能動彈了。後來,幸虧過來了一輛拉煤的大卡車,一位老人帶著他們一家五口,拿著工具,逢山開路、遇陷清沙,然後再前進。老人見我們困在了沙漠之中,帶著一家人從沙坑中拉出了我的車。老人告訴我說,別看這條路走甘肅近,但是你根本就走不過去,你還是倒回去吧。
通過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裏麵有一條曲線,告訴我們,直線是最快的,但通常你是走不通的。最後,我按照老人的建議掉轉車頭通過110國道,經寧夏最後到達了甘肅,然後才到了金昌。接著我又發現,我們和客人吃飯時大家總不願意坐在上席,大家都讓來讓去的。因為上席最大,如果你跟領導在一起吃飯,你無論如何要讓他坐上席。我們的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常常亂坐還亂動,結果吃了很大的虧。
就像每次照相,不懂規矩的人都擠到第一排,還往中間擠,照片一洗出來,領導看著就來氣了,就這個家夥最討厭,你有什麼資格擠中間呀。人家懂事的就坐旁邊或後邊。該你坐中間人家自然會把你請到中間來,你急什麼……
我常常想一個問題,陰陽是兩個東西,還是一個東西?外國人對此很分明,陰就是陰,陽就是陽,他們的理解當然是兩個東西了,可我們中國人的理解陰陽就是一個東西。同樣一個東西,有時候變陰,有時候變陽,這是我從《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裏體悟到的一個法則。
中國所有的哲學,都能從《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中找到。老子是高級智慧人士的老師,所以讀《道德經》是有難度的。僅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了。他先說不能說,然後才來說,你看厲害吧。他對我們影響很大。如官場之秘訣中的‘反話正說’和‘正話反說’就特別有意思。某領導征求班子成員意見:你對提拔XX有沒有意見,他說沒有意見,然後又講了一大堆意見。結果,這個人便得不到提拔。又問,你對提拔另外一個XX有沒有意見?他說有點兒意見,之後卻大講特講這個XX的‘優點’。結果優點與缺點的比是九比一,你看看,這個XX該不該提拔?結果是很清楚的。
這就叫‘策略’,先說我沒有意見,不過,我認為什麼什麼,講一大堆。先說沒意見,這表示尊重。之後再談問題,讓你無話可說。從這一點上看,古人太高明了,他早在幾千年前就總結出官場秘訣來了。這一點,你同樣可以在《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裏麵看到。
說到《論語》時,我的朋友馬先生說,《論語》就是家常便飯。要解釋《論語》,要從我們生活圈裏去體會。《論語》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做人要快樂,所以《學而篇》一開始就是孔門三樂,三種樂趣。你如果跟孔子接觸,你還得不到樂趣,那就很冤枉。第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意思是說,你讀完書以後要去做,要去實踐,實踐變成習慣,那個‘習’要解釋成習慣,你形成習慣你就很快樂嘛。
第二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來,你要設身處地把好茶端給他,把好東西跟他分享,他下次一定還來。做人要做到,你的朋友想到你就想到他可以從你這裏得到他所要的東西,你就成功了。所以有人說‘吃虧是福’。交朋友時一定要先付出,隻有付出了才能了解對方,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第三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就是小小的生氣,沒有發脾氣,隻是不太高興。人家不知道你是誰,你一點都沒有表現出來不高興。現在人不是這樣,現在的人,人不知而大怒。你為什麼不知道我是誰呀,並且你還沒有聽說過我,那你就死定了!你如果把孔子這三條做好了,你就很快樂了。
我覺得,《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四個字,也是中華文化裏麵最有意思的四個字,叫做‘外圓內方’。什麼叫做‘方’?方就是不能變的東西,也叫原則。一個人有了原則以後,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圓”,“圓”是可以變的,不叫圓滑應叫圓通。原則是不能變的,但是方法一定要變。《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告訴我們,世界上如果沒有不變,就不可能有變。如果沒有變,就不可能有不變,它是相對的。
我個人認為,《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是最高明的辯證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周圍的人,還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如送人家禮時人家心裏想要嘴上卻把要變成不要,實際上不要就是要。他說不要,千萬不要,好了,你想辦法送他了——最後還是要了。小時候,老家裏有句話是‘不坐了不坐了壓塌炕,不吃了不吃了吃八碗’。嘴裏說要走了可屁股不動,你總得做飯吧,飯熟了不請人家吃也難為情。
那時候農村窮呀,你吃了一碗又一碗,這心裏疼啊!那時候我很討厭這個,一來是他(她)吃得可是我的口糧啊!他吃了我就得吃菜團子,吃麩皮饃。二是這也太虛偽了嘛。現在我讀了《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才懂了,道理很簡單,叫做: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站在沒有意見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表意見,才不會亂講;站在退讓的立場來不讓,那是當仁不讓。這就是最好的邏輯。
《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告訴我們,當不當就是應該不應該的意思。一句話,尤其是脾氣直的人,你特別特別要小心:少問喜歡不喜歡,多問應該不應該。我喜歡!你喜歡就糟糕了。看過一些外國的文學作品後,我經常想,外國人之所以講話直截了當是因為他們是半個腦子,而我們的頭腦是全的,因為我們有陰有陽,同時要兼顧。所以外國人經常講一半的話,他們最流行的一句話叫什麼?不自由,毋寧死。我們有些人都上當了,對對對!這樣就糟糕了。他隻講一半,不自由,毋寧死,還有一半,從來沒講過,那隻有我們中國人才懂:一自由就墮落。不自由當然不好,但是太自由更不好。
聽到這裏,劉啟東謙虛的說:“包總,我向您請教一個問題。”
“請講。”
“您對中庸之道的理解是?”
包發虎笑笑說:在說中庸之道以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明象位,立德業”中的兩個字:一個字是“象”,另一個字是“位”。象就是現象,位就是你的位置。位置用通俗的話講,叫做權力範圍。現在有些事太過了,連小孩子都知道學問大不如權力大。有學問的人經常受氣,權力大的人什麼都有,什麼都占優勢。權力範圍就是你應有的位置。有些直性子人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搞錯了,把話講錯了,事也做錯了,最後隻能自己倒黴。
當然,在具體的情況下還要具體對待,你千萬不能死搬硬套。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但是,你眼睜睜地看著一個漂亮女孩掉到水裏麵去了,你怎麼可能不去救她呢?你說你不能救,理由是男女授受不親,那可不行,所有人都會罵你見死不救。可是,你把人家救上岸了就行了,可你一直抱著人家不放,人家問你抱夠了沒有啊?你怎麼抱著不放呢?你要乘人之危、圖謀不軌嗎……
我們從這個實例中知道,幹一切事都要恰到好處。什麼叫恰到好處?中庸之道就是恰到好處。我們都是中國人,你知道什麼叫中國人嗎?中就是合理,中國就是講究合理的國家,就叫中國。不是隨便哪個國家可以叫中國的。做個中國人更難,處處都合理的人,才叫中國人,多神氣!我朋友馬先生的解釋更妙:“中國即中央之國的簡稱”,這不是古人夜郎自大,而是古人的感性認識。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懂得《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裏講的道理,我們隻是沒有去學習、沒有去研究、沒有去整理、沒有去提煉而已。但是,這個學習、研究、整理、提煉的過程太難了,沒有信念、缺乏恒心的人是做不到的。你看,事不過三,伏羲畫卦畫到三劃卦,它就不畫了。不能搞得太複雜,搞太複雜就轉不出來。所以做事情,越是簡單容易的事情,越要看到它的複雜性,不然就會陰溝裏翻船;越是複雜的事情,你不能知難而退,要把它簡單化。如果你看它複雜,它隻能越來越複雜,就沒有辦法解決;你看它簡單,就覺得很簡單,最後一定會大意失荊州,吃敗仗。
“太精辟了!”劉啟東讚賞過後,又提出了您怎麼看“八卦”這個問題?
包發虎平聲靜氣的說:劉書記提的問題,實際上還是上一個問題的補充。說到八卦不能不說六十四卦。我們把六十四卦整理一下,你會發現,這每一卦都是寶貝。比如第一卦乾卦,它六個字就講完了。乾卦有六個原則,每個卦都有六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告訴你,你如果搞不清楚事情的本質,千萬不要隨便表現。很多人認為,有能力不表現那有什麼用?錯了,搞清楚才表現,你不搞清楚,一表現,就被打死了。這叫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有不少人很有才幹,在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亂表現,所有人都打他,這叫“槍打出頭鳥”,也叫“出頭的椽子先爛”,這是必然的,問題是表現的人自己不知道。
你要看看清楚,可以表現到什麼地步,你再來表現。反過來講,你也不能太保守,保守就變得低調了,你要一直低調,你就沒有什麼前途可言了。你要在低調當中,善於去尋找機會、發現機會,有機會一定要抓住,一抓住你就成功了。所以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如果還沒有什麼成就的話,這輩子大概就沒有什麼後勁了,這就是《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裏的道理。每句話都可以找到根據,而且都在卦裏麵。卦沒有好壞,卦隻是告訴你,你處在這種位置,你看到什麼現象,你應該注意什麼事情,如此而已。
所以前麵那三個字很重要,“明象位”,但是後麵這三個字才是根本,叫做“立德業”。一個人學問再好,不能擔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擔保你會發達,錢再多也沒什麼用。最要緊的,品德要好。教育最要緊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品德。我們中國人,經常講一句話,要憑良心。做人別的都不是很重要,最要緊的就是憑良心,憑良心是很難的事情。所以我會常常告訴自己,上半夜要想想自己,後半夜要想想別人。
我們很多道理,其實一以貫之,就是從小要告訴他,做人要實實在在,做事要規規矩矩,然後才來學應變。一個不務實的人是沒有資格講應變的,而一個不懂得應變的人,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因此,我們再把前麵那四個字重複一遍,就是“內方外圓”。內方是原則,要堅持的東西,外圓是圓通,即應變能力。讓大家都能夠接受你的原則,並不難,關鍵是方式方法。強製不得,因為強製沒有用。如果一定要把他拉過來,就拿出你服人的辦法來。
我們要堅持既要發展還要和而不同原則。香港回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是一個大家庭了,雖然是兩種製度,但我們很和諧。這種和諧是建立在“一國兩製”基礎上的,一國的原則就是內方,兩製就是變通就是外圓。我們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是能彼此尊重,這就是“一國兩製”的高明之處。
《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告訴我們,學會八卦不難,它是最最基礎的東西,沒有什麼深奧。就像算術裏的1+1=2,而深奧的東西在後邊,即你明白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可以發現的’之後。說到八卦,我認為沒有好卦壞卦之分。但我認為六十四卦裏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卦,也是從頭到尾都好的卦,叫做謙卦,就是謙虛的謙。做人一定要謙虛。隻要人家說你不對,你不要馬上反應,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下來,你耐著性子聽聽看,聽他說完了再發表意見。
我讀完《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後感覺到,對別人的意見馬上反應是很危險的,尤其不能冷靜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經常給我的朋友們提建議,好好地看一下《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這《中國方數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就像一個開關,一開一關,陰就是開,陽就是關。你可以這樣想,從現在開始碰到任何刺激,外麵有任何東西進來,第一個把嘴巴閉起來。
我們的壞處就是一進來就說,說出來了,回去就後悔了,哎呀,早知道這樣不說就好了,那很痛苦。養成習慣,聽到什麼話,先把嘴巴閉起來,嘴巴閉起來才會經過腦袋想,想妥當再講,想妥當再做。你這樣做了,我保證你沒有任何問題。“話到嘴邊留三分,事要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是我小時候村裏一位我尊敬的長者說過的話,它雖然印在我的腦海裏了,可我始終沒有真正地理解。現在我才徹頭徹尾地明白了。
劉啟東插話說:“我們常常在探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聽君一席話,我明白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了!”
包發虎接上說:“‘人生的意義’並非我的發明,這是中華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而活著?知道了活著的意義,也就知道了處世的原則。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你追求的事業之路就能事半功倍;唯有如此,你才能順利地實現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