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本地主義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出口商仍會發揮巨大作用,尤其是在高成本國家,因為許多出口商可能會在競爭有限的一小部分領域生產產品。隻要世界對其產品的需求仍然存在,產品就有理由在那裏生產。同樣,對於眾多這種類型的企業來說,產品的高質量是其一大優勢。由於可以用同樣低的成本達到同樣質量的競爭者寥寥無幾,因此這些企業降價的壓力較小,甚至毫無壓力。“集群思想”和分散價值鏈之間存在一定的聯係。在新工業革命中,這兩種形態將會並存,企業依據環境可以遊刃於兩種體係之間。
由於產品生產的基礎性活動在整個製造活動中的重要性變弱,價值鏈的其他活動將會變得突出。更多的企業會將製造與服務融合,以尋求更具創意的方式迎合客戶的需求。漸漸地,製造業務會更像是谘詢顧問,在產品生產出來前,企業會花很多時間與客戶討論其需求。這就好像是醫療行業,最好的醫生運用自己的同感和醫術,尋找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法,他們會提供一些產品——藥品以及服務、臨床治療,來改善病情。製造業管理者會越來越像醫生。
新工業革命孕育之際,政府需要緊跟這些變化,並通過引導這些變化實現本國利益最大化。由於經濟擴張嚴重依賴金融部門,而金融部門債務負擔嚴重,2008~2009年爆發了金融危機,並導致了經濟的嚴重衰退。這場災難中,美國和英國所受影響最為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求能夠引領經濟持續、大幅增長的先導產業尤為重要。政治學家和政府官員正在試圖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經驗。目前鼓勵能夠融合新技術和全球重大挑戰的生產型工業的想法已初露端倪。如何為其奠定基礎則涉及一係列的政策,不同的國家需要不同的理念。在美國,奧巴馬在2012年年初就呼籲采取一係列政策措施發展製造業,推進“回流”或“內包”戰略實施,從而為連任打下基礎。
製造業直接就業人數在整個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依然較小。但是,能夠迎合新需求或以新技術為基礎的製造業會增長較快,為特定部門創造的工作崗位即使達不到上百萬,也能達到數十萬。這些工作的特色就在於其科技含量較高。相應地,工人也將富有能力、擁有專業資質、熟練掌握工程和技術並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以應對眾多挑戰。因而,確保教育體係能夠培養出這些製造業人才至關重要,包括培養合格的工程師:全球化世界所需的既掌握物理、化學和冶金等“硬”知識,同時又擁有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的人才。
一國的本土文化應更加重視技術、設計和製造業的作用。與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相比,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在這方麵走在了前列。從一般意義看,“造物”(monozukuri,日語詞彙,指“做事情的藝術和科學”)的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
傳統資金很難滿足新的私營部門的製造業務,因此政府主導的金融支持應成為政府政策中較為有用且合理的一部分。製造商也要發揮自身作用,應通過提升自己的名氣和魅力吸引將成為重要雇員的年輕人。總體來說還是要強調自助,必要時輔以政府溫和的幹預。集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人才眾多、機構林立、溝通充分且流暢的地方建立當地網絡將事半功倍。政府應該積極鼓勵類似網絡的良好運作,例如拿出資金,鼓勵不同的企業互相參觀對方的設施;為教育機構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因為它們在集群中經常發揮重要作用。
新工業革命中,製造商有很多機會在促進全球經濟繁榮中發揮重大的作用,其成果就是生產的產品能夠幫助人們更加快樂、健康地生活,不會對環境產生不必要的危害。與之前長周期的變化不同,地球上的居民參與新時期製造業的機會將更平等。
製造業是將原材料製造為新產品以迎合新需求的藝術和科學。3000年來,製造業經曆了周期性的變化,對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現在,製造業正經曆著另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時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準確識別已有的生產製造模式將會如何變化,掌握如何從這些變化中獲取最大的利益。對於最有才能、最富想象力和最具技術資質的人來說,新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巨大機遇將毫不遜色於18世紀末發生的那場曾改變世界的最早的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