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塗。其實有些時候,裝糊塗倒是最聰明不過的辦法,我們經常會說“聰明反被聰明誤”,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精明一點,聰明一點,使自己不受損失,使自己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沒有一個人願意被別人看成是傻子。然而,這種自以為聰明的想法,反而使人們受自己的貪婪心理所影響,利欲熏心、頭腦模糊,最終無法做出最正確的決策,越是想獲得的更多,越是欲壑難填,結果與自己的初衷越走越遠,不但沒有使自己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反而使自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過度的考慮自己的利益、一時的利益,則往往會忽略集體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這樣就可能作繭自縛,越精明、越是自以為聰明而一味地隻考慮自己的人,到最後越可能隻是一無所獲。
霍去病可謂武帝時期的一代名將,在漢朝的邊疆多次立下奇功,然而英年早逝。武帝死後,應承霍去病的豐功偉績,他的兄弟霍光也當上了大將軍,手握重兵,主持朝綱。漢宣帝就是霍光擁立的。對宣帝來說,霍光算是對他有著大恩大德的人了。然而,霍光死後不久,宣帝就將霍氏家族的人一個不留,全部處死了。司馬光曾感歎道:“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皇帝這人兒,是隨時可以翻臉無情的。伴君如伴虎,即便是有大恩於皇帝的人,一旦獲罪,仍然逃不掉滿門抄斬的命運。丙吉對皇帝這回事,可謂看清看透了,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倦怠。他雖然沒讓皇帝知道自己曾經有恩於他,但憑自己的努力,已經當上了宰相,可謂位極人臣,無以複加了。即便皇帝知道自己有恩於他,又能如何?既無法給他更高的官做,對於財物的賞賜,也不是那麼稀罕了。再說了,這樣大的事情,朝廷裏知道的人多了去了,就算自己不說,就算那個婢女不說,然而總有一個人會告訴皇帝的,完全用不著發愁自己的功勞被埋沒。而功勞出自他人之口,當然能使自己忠厚的形象更加豐滿。
漢宣帝本來是武帝的曾孫子、衛太子劉據的孫子,小時候因為受衛太子劉據巫蠱案的牽連,被關在長安的監獄裏。當時丙吉正好負責審理這個案子,他深知朝廷的利害相爭,也相信這個案子定有隱情,於是將皇曾孫特別照顧起來,派了幾名女犯人專門哺育他。漢武帝病了,一些方士便蠱惑道:長安監獄裏有天子氣。那還得了,漢武帝就想著長命百歲,所以才天天吃丹藥。於是漢武帝立刻下令把監獄裏的犯人全部處死,刀鋒直指皇曾孫。使者夜間到監獄,被丙吉擋在門外。他說,無辜的人尚且不應該被殺,何況皇曾孫呢?有宰相阻攔,一行人暫且作罷。
等到天亮,使者回去向武帝複命。武帝此時已經過了心血來潮的那股勁兒,聽說丙吉這樣做的理由,也就不追究了,並且大赦天下。皇曾孫這才算保住了性命。
宣帝即位後,並不知道丙吉保全過自己的性命。丙吉自己也從未提起。後來有一個宮廷裏參與此事的婢女,把這事講了出去,宣帝這才知道丙吉曾經違抗皇帝旨意,對自己有過這樣的大恩。曆史上評價丙吉,說他“為人深厚,不伐善”,意思是甘當“無名英雄”,不炫耀自己的功勞。
丙吉對皇帝有救命之恩,自己卻一聲不吭,不讓皇帝知道,一如既往地做著自己分內的事情,權當沒有發生過,這在平常人看來,實在是個糊塗蟲,誰不想跟皇帝攀上點親近?其實丙吉自有打算,自己不說,正是丙吉精明的地方。
因此,在利益麵前,我們除了要考慮自己之外,還要學會顧及別人的感受。目光放的長遠一點,學會適可而止,不要過於“精明”,因為精明不等於高明,物極必反。美國的數學家圖克曾說:“每個人從自己收益最大化出發來考慮問題,最終往往落得兩敗俱傷的結果。個人的理性算計,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結局。”
囚徒困境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博弈。它告訴我們,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一定要切記不要去盲目與別人達成這種帶有囚徒困境博弈性質的攻守契約和同盟,這是無意義的,一個互相充滿猜疑和背叛的約定,對彼此是不會有什麼好處的。正如曹雪芹評價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懂得適度,懂得以全局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才不會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