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明之人必被精明所傷(1 / 2)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現有一些自以為是、自命清高的人,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誰都無法跟他們抗衡。他們銳氣旺盛,可謂鋒芒畢露,為人處世絲毫不留餘地,待人接物咄咄逼人,倘若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肯定是利用十二分的張揚將其表現出來。他們往往有著超乎常人的充沛精力,當然,也有一定的才能,瞧不上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架勢。

殊不知,這種喜歡顯擺和喜歡表現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往往會遭受到比常人更多的挫折和打擊,甚至會釀成悲劇。其原因是他們看不到或者不明白人“知”與“不知”的相對性,有一點聰明,有一點成就,於是就坐井觀天地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其實,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窮盡呢?過於賣弄聰明,鋒芒畢露,覺得自己全知全能,終究是要碰釘子的。

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而且越聰明越好。因為越聰明就越能顯示出自己為人處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太過於聰明也未必是件好事,因為聰明過頭,知道得太多,計較得太多,就得為這些付出的越多。而任何事情都是此消彼長的,當你計較付出的同時,你失去的也可能會越多。

人們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當宰相就需要有大肚量,要能包容常人不能包容的事物。包容其實也包含了“糊塗”的意思。

說起“糊塗宰相”,我們最容易想起來的,該是西漢時的丙吉了。丙吉這個人被稱為怪才,怪就怪在:路邊有人鬥毆死傷,他不管;碰到一頭牛在喘息,他偏要去問。屬下當然認為他糊塗了,於是提醒他:“您這樣做不是貴畜而賤人嗎?”丙吉的回答倒是經典得很:老百姓鬥毆,這件事是長安令、京兆尹這樣的官管的。我作為宰相,隻是根據這些官一年總的政績進行考評,奏請皇帝實行賞罰就OK了,用不著事必躬親。然而現在季節還不到大熱的時候,牛就喘息起來,估計是節氣失調了,而節氣失調將可能導致災荒,這才是宰相分內的事情呀。

如此一解釋,大家自然看出誰真糊塗,誰假聰明了。

為人不可過於聰明。聰明過頭反倒被聰明誤了大好前程。做人還是要謹慎一些、含蓄一些,心機用得過多,便容易不得要領,或者自壞其事,或自相矛盾。

其中這位曹參曹相國,就是一位出名的糊塗賢相。曹參本是武將,當年在沛縣跟隨劉邦起家,攻城野戰,身受七十餘處創傷,實在堪稱勇猛戰將。勇猛無懼的曹參和文質彬彬的蕭何本來關係就很好,等到蕭何當上了大漢的相國,兩人倒是因為功勞的爭執產生了隔閡。但是蕭何臨死的時候,還是推薦曹參接替相國之位,曹參在山東一聽說蕭何死了,便心有靈犀地吩咐家人,準備行李動身,說自己要前往都城當相國了。可見這兩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凡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