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利是快樂人生的枷鎖(1 / 2)

名利,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拚命追求、爭奪的東西。人們為了得到它是“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傷害他人性命。所以,很多人在名利場上,是爾虞我詐、你爭我搶、埋伏陷阱……在這種環境裏,你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使自己受到很大的傷害。放棄對名利的追逐,不要讓名利成為自己不堪重負的枷鎖,這樣才能開開心心生活。

楊國忠本是無賴出身,學識淺薄,才能平庸,僅因族妹楊玉環得寵於玄宗才得以重用,由金吾、兵曹、參軍躍居右相,並身領四十餘使。楊國忠生活腐敗,黷武貪功,專橫跋扈。他得勢之後,一些寡廉鮮恥、趨騖棄競之徒紛紛投靠他,以圖分得一杯羹。

當然,也有一些明智之士對這個暴發戶的前途看得十分清楚,陝州進士張篆學問廣,名氣也很大,有人勸他去找楊國忠,謀取榮華富貴。張彖說:“你們以為他穩如泰山,在我看來,他隻不過是一座冰山罷了,一旦太陽出來,這座冰山就會融化,還能做你們的靠山嗎?”目睹時局的紛亂後,他便隱居到意山去了。

楊國忠當上宰相後,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即就官員銓選問題向吏部作出指示:“文部選人無問賢與不肖,選深者留之,依資據閾注官。”就是說,不管賢才、庸人,升級一律按資排輩。這樣一來,那些候補多年、不能升級的人,一個個得到了滿意的官職。楊國忠這樣做,既廉價收買了人心,又挑選出一批庸庸碌碌、俯首聽命的奴才,可謂一舉兩得。

為滿足奢侈豪華已極的生活,楊國忠還利用職權大肆貪汙,聚斂財物。在他家中光是絲織品就積存了三千萬匹。

楊國忠曾對人說:“我本來出身清寒,是靠了後宮的關係才到了今天這樣的地位,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好名聲,倒不如生前盡情享樂。”楊國忠這番話道出了這個無賴出身的政治暴發戶內心世界的醜惡。

楊國忠所幹壞事較之前任李林甫猶有過之。由於他的竊朝亂政,致使玄宗後期政治更加黑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從而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當時潼關陷落,長安指日可下,形勢萬分危急。玄宗依楊國忠的建議放棄了長安逃往蜀中。在前行的途中,隨從護駕的禁軍將士經過一天多的緊張行軍,已無比饑渴勞困,不願再走。龍武將軍陳玄禮對楊國忠早有不滿,他對將士說:“今天下分崩離析,皇上蒙此大難,都是由於楊國忠的胡作非為一手造成的。如不誅之以謝天下,怎能平息四海的怨憤?”眾軍士回答:“我們早就有這個打算了,除掉了這個奸臣,即使我等身獲死罪,也不後悔!”

這時,有二十多位吐蕃使者因得不到食物,饑餓難忍,圍住楊國忠的坐騎在訴苦。禁軍士兵突然大呼:“楊國忠與吐蕃人在謀反!”有人發箭射中了楊國忠的馬鞍,楊國忠翻身下馬,逃到馬鬼驛的西門內。眾軍士將西門團團包圍,一齊追上,將楊國忠斬首。為雪心中憤怒,並將其屍體肢解,用槍挑著他的腦袋掛在西門外示眾。

其實,曆史上像楊國忠這樣的人簡直是太多了,他們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正如弘一大師勸誡我們那樣:名是枷,利是鎖,塵世的誘惑就像繩索一樣牽絆著眾人,阻礙了人的進步。很多人陷入名利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丟掉了性命。把生命都耗費在名利的爭奪上,到頭來隻能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