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篇》
雖隻寥寥數語,內涵卻博大精深,可謂是心理養生的調攝總則。其精髓當是“恬惔虛無,精神內守”。人如果能做到內心安定而沒有妄欲,真氣就能調和通暢,精神充沛而不外散,疾病又從何而來呢?
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身體健康
人要怎樣才算是健康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又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體標誌,例如: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態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9頭發光潔,無頭屑;
10 肌肉、皮膚富彈性,走路輕鬆。
很顯然,健康,不僅包括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也有一些標準供大家參考。比如:
關於身體健康有“五快”標準:
一是吃得快:進餐時,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並能很快吃完一頓飯。
二是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覺良好。
三是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後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後頭腦清醒,精神飽滿。
四是說得快:思維敏捷,口齒伶俐。
五是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輕盈。
關於心理健康有“三良好”標準:
一是良好的個性人格。情緒穩定,性格溫和;意誌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
二是良好的處事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
三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對人際關係充滿熱情。
心理健康的六大要求
符合下列六大方麵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第一,大腦思維良好。
——記憶力良好。
——思維敏捷。
——智力正常。
第二,意誌堅強。
——充滿自信,相信自己,不無故悲觀。
——有理想,有毅力,有奮鬥目標。
——不自悲,不消沉。
第三,人際和諧。
——與家庭關係和諧:包括夫妻之間、親人之間的關係融洽。
——與社會關係和諧:包括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鄰裏之間關係融洽。
——待人寬厚、寬容。
第四,情緒穩定。
——開朗樂觀,不輕易動怒,也不輕易傷感。
——感情專一,不左右搖擺。
——不輕易改變主意。
第五,適應能力好。
——能適應環境。
——能應付大多數的家庭、社會、個人變故。
第六,無不安全感。
——正常情況下無不安全感。
——沒有不必要的擔驚受怕。
自信,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有了自信,便擁有一切。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嵇康《答難養生論》
嵇康是魏晉名士之一,“竹林七賢”之一,對養生也造詣很高。他先著有《養生論》,向秀著《難養生論》進行詰難,嵇康因此又著《答難養生論》論辯。他指出追逐名利、狂歡暴怒、貪戀聲色、嗜食肥甘、情誌不穩等行為是不利於養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