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忠告13:晚景無限好,保養顯神能——解讀老年人心理危機(2 / 3)

老年人隻要有事情做,就不會感到孤獨,也就不易產生心理危機。

老年抑鬱症

低齡老人退休後由於社會角色的變化及人際關係、生活方式的改變,容易產生嚴重失落感、自卑感。漸漸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從而發生老年人抑鬱症。表現為焦急、抑鬱、多疑,尤其易出現頑固失眠,從而形成心理與生理失調的惡性循環,發展下去個別的可能會精神崩潰,對生活失去興趣,而有自殺欲望。

老年抑鬱症往往與老年病伴隨出現,二者易互相影響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一定要心理、病理同治。

老年抑鬱症的特點

第一,心境低落明顯。首先,患抑鬱症的老人對人生不再感興趣,感到一切都無聊,有天灰灰、地暗暗的感覺。其次,患抑鬱症的老人,沒有一樣事情能引起他們的快樂感,在他們的心中隻有悲涼和傷感,有生不如死的感覺。再次,患抑鬱症的老人經常自罪自責,認為自己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一種罪惡,因此恨不得早一天死來贖罪。

第二,生理(軀體)疾病較重。患老年抑鬱症的老人往往為軀體症狀所苦,如頭痛、腰痛、肚子痛等。另外,原有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腎病都會加重,症狀更加明顯,從而使有心理障礙的老年人更是苦不堪言。

第三,預後不良。老年抑鬱症多半不是單純性的,往往是某些老年病的前期症狀,如老年性癡呆和腦血管癡呆,如果是這樣,那麼就會有進行性健忘。另外,老年抑鬱症大多預後不良,容易導致自殺。

怎樣幫助老年人減慢抑鬱症的發展

第一,心理幹預治療。和老年人親切交談,讓他們傾訴心中的矛盾,給予他們心理支持;讓他們宣泄心中的不快;幫助他們矯正認知問題使他們走出心理陰影。

第二,家庭要多關愛老人。兒女要講孝道,按照中國傳統的觀念,兒女應與父母在一起住,如果因為工作關係不能在一起住,也要把老父母安排好。要常打電話,常回家看看父母。回到家中,真正幫父母辦幾件實事,不能隻是回家吃閑飯。父母經濟困難的,要幫助父母解決。父母生活不能自理的,如兒女沒有時間照顧,要請好保姆,幫助老人度過難關。

第三,社會要多關愛老年人。老人大多有各種疾病纏身,由於生理上不斷出現的痛苦加重了他們心理上的壓力,往往使他們不堪重壓,絕望而自殺。尤其那些身患較重的心腦疾病或癌症的老年人,就更容易悲觀絕望。因此,對於身患疾病的老年人,不僅子女要關心照顧他們,社會也要多關心幫助他們,使他們感受到來自各方的溫暖,給他們予心理、生理上的雙重支持。

——人人都會有衰老的一天,人人都應關愛老年人。無論單位、社區、家庭都要多關愛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年人等。

——最好多建立敬老院、養老院,讓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有個歸宿。敬老院及養老院除政府給予救助外,完全可以走產業化之路,這應該前景廣闊。

——社區要把老年人安排好,低齡老人也多關愛高齡老人,這樣可以形成社區關愛老人的良好氛圍。

——對於生病的老人,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老人自殺大部分原因是不堪忍受疾病的痛苦。

老年人病理痛苦往往重於心理痛苦,所以要防治老年抑鬱症,首先要幫助老年人醫治生理疾病。

第四,幫助老年人走出衰老恐懼的陰影。首先,多向老人講生死觀。要多組織老年人參加健康心理講座,讓老年人明白,有生必有死,衰老死亡是不可能抗拒的自然規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走出衰老恐懼的陰影。其次,社區要多組織臨終關懷,消除老年人的死亡恐怖。再次,家人要多陪伴老人,多與老人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