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忠告14:健康還是疾病——揭秘心身疾病(1 / 3)

什麼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占主導作用而引起的軀體疾病。任何一種疾病都是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形成的。因為心理和生理都不是孤立、割裂的,心理和生理對疾病的影響往往互為因果關係。所以,心身疾病並非隻是心理因素引起,隻不過心理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已。

人的疾病共有三種:

第一,軀體疾病,單純的身體疾病。如骨折、感冒。

第二,心身疾病是心理、生理因素皆有的疾病。如胃潰瘍、高血壓、哮喘、冠心病、偏頭痛、糖尿病、斑禿、神經性皮炎等。

第三,精神疾病是精神、心理的疾病,如焦慮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癔病、抑鬱症等。

心理和生理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二者往往互為因果關係;心身疾病的發生,是二者出現了惡性因果關係;心身疾病的治療是恢複二者的良性循環。

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糖尿病、哮喘,都屬於心身疾病,其發生與心理因素有很大關係。

影響心身疾病主要有哪些因素

首先是不良情緒。情緒波動過大,如過度激動、過度興奮或大喜大悲。總之,情緒的大起大落是冠心病、高血壓的主要常見因素之一。所以,要讓這些身心疾患病情穩定,首先要讓病人的情緒穩定。比如,長期的緊張、焦慮情緒就常常引起血壓大的波動;而恐懼、抑鬱往往引起心絞痛;持續的緊張、焦慮、抑鬱易促進消化性潰瘍的發展。也可以說,心情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展變化。

惡劣心情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一隻毒箭。

其次是尖銳的心理衝突。尖銳的心理衝突往往是影響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嚴重的心理打擊會導致一些疾病突然惡化。比如患有消化性潰瘍的人,如果遭遇到不可調和的尖銳的心理衝突,有可能引起突然吐血。而高血壓患者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患者則可誘發心絞痛。

由於心理因素往往加重了生理病情,使二者陷入惡性循環,從而給心身疾病帶來了嚴重後果。所以,一定要加強對病人的心理治療,包括心理疏導、心理調解,解決心理矛盾,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心理+生理的綜合治療,是心身疾病治療的總原則。

高血壓病

在所有心身疾病中,高血壓病與心理因素關係最大。

什麼是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是由於周圍血管小動脈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至140/90mmHg以上的疾病。小動脈硬化導致血管彈性減弱,管腔狹窄,引起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又會使小動脈管壁受到破壞,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防止動脈硬化,首先要避免小動脈痙攣,避免緊張、易怒、焦慮。

另外,情緒激動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縮,心髒排血量增加,也是導致血壓增高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原發性高血壓病,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人有原發性高血壓病的遺傳基因。所以在中國防治高血壓病的形勢十分嚴峻。

三大情緒對高血壓病的影響

緊張:高血壓病與緊張關係最密切,所以從事緊張工作的人,高血壓病的發病率也最高,如從事偵察、駕駛、調度、消防、保安等工作,患高血壓病的人較多。

易怒:好發怒的人,最容易引起血壓波動,無論是暴怒還是一般強度的憤怒或者鬱怒……都可直接導致血壓升高。

好強:爭強好鬥的人,常常生活節奏過快,也容易使血壓升高。

那麼,要怎樣養生才能使情緒穩定呢?

高血壓病的心理養生

首先,要學會心理減壓。

多些從容不迫,少點緊張慌忙,不勉強自己。切忌使自己的心理過分緊張。總之,一點不緊張不行,太緊張了也不行,關鍵是把握適度。最有效的心理減壓是量力而行。

其次要學會慢養生。慢養生,是我針對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提出的養生方法。慢養生可以起到保護心髒、節約生命能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快、慢節奏的交替,可以鍛煉血管彈性。

還要學會靜養生。靜下來,呼吸、心跳也就會慢下來,和緩的節奏是對心髒的輕撫,這樣血壓也會平穩地降下來。

深而緩慢的呼吸是使人能放鬆下來的最簡易有效的辦法。深而緩慢的呼吸,可使小血管舒張,這樣可以減少氣血運行的阻力,從而有利於血壓下降。

高血壓病的形體養生

飲食方麵要注意“三少”、“三多”。三少:少油、少鹽、少煙酒;三多:多蔬菜、多水果、多粗糧。

適當運動:不做過分緊張、激烈的運動,如短跑、拳擊等。

參加娛樂:比如聽音樂、繪畫等。

緊張、焦慮和抑鬱,是纏繞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三大“魔鬼”。

冠心病

什麼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營養心髒的血管發生了硬化,管腔變窄,甚至阻塞,導致心髒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

影響冠心病的主要因素有心情、飲食、勞累及寒冷。

心情對冠心病的影響

激動:心情激動,過於興奮,如大喜、大悲、生氣、暴怒等都很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所以有冠心病的人,一定要盡量使情緒平穩,避免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