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可以通過吃蔬菜、水果以解毒排毒,比如:吃甘淡的食品如蘿卜、薏苡仁、白菜,有利尿排毒作用;苦味菜如苦瓜、苦菜、油麥菜、芹菜有清熱解毒作用;酸甜的水果如葡萄、獼猴桃、柚子有解毒排毒作用;含維生素高的食物如紅薯、南瓜、土豆可以通便排毒;有發汗解毒作用的食品如生薑、辣椒、熱粥、溫酒等;有活血化瘀解毒作用的食品如紅葡萄酒、生三七粉(05克/次)等。
髒躁
什麼是髒躁
髒躁是一種常見的精神抑鬱症,其特點是無故自悲,女性多見。著名醫學家張仲景著有《金匱要略》,他把婦女產後出現的這種病叫做髒躁症,給予甘麥大棗湯治療,用的是甘草、淮小麥和大棗三樣藥,認為這個病的病因是分娩時流血過多造成的。
平時,無論男女,出現“無故自悲”的,不妨吃如下方:
甘草10克,淮小麥10克,大棗5枚,百合10克,煎水服。
如心火重出現心煩、口渴、舌尖紅,可加梔子5克或竹葉3克,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就請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
根據各自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分別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書法、繪畫等,用這些方法排解愁緒,寄托情懷、舒暢氣機、怡養心神,有益於人之身心健康。
中醫心理療法的特色及優勢
中醫強調形神合一
中醫重視以治神為本。這裏所談的神,就是心神,神是與形相對而言的,中醫認為形神合一,所以治形必須配合治神,二者不是孤立的。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支配形,神是更重要的,所以中醫經典巨著《黃帝內經》說“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主,就是指的心神,可見心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大意義。
為什麼治病要先調神?既然心神對生命對人的生理病理如此重要,那麼對一切疾病的治療當然都應該先調治心神,如果屬於心身疾病,就更應該重點調神,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胃潰瘍等。
中醫的神有廣義及狹義兩個方麵的含義。廣義指大自然的力量。就是說,由於大自然日月星辰的運轉,產生陰陽變化,四季寒溫、晝夜變化,從而賦予大地生機,同時也賦予了人的生命。狹義指人的生命活動,是人的生命活動能力的總稱,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何者為神?……血氣已和,榮衛已通,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這裏的神指人的心理活動,就是人的意識思維和情誌。
中醫非常重視情誌化心理病機
中醫自古就十分強調情誌內傷這一病機,中醫認為,七情過激,如喜、怒、憂、思、悲、驚、恐過度,可以導致氣血紊亂,陰陽失衡,既可直接產生新病,如可以發生厥證(中風、腦溢血)、嘔血(胃出血),也可間接誘發舊病,如怒可損傷肝,思可損傷脾,悲可損傷肺,喜則傷心,恐則傷腎。
中醫認為,七情內傷既可引起心神病患,也可誘發形體疾患。如癲狂、失眠(不寐)夢多、心悸、鬱證(抑鬱症)等。
中醫強調,七情內傷與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很大關係,而且七情內傷往往是許多心身疾病的重要病因,如頭痛、眩暈(高血壓病)、胸痹(冠心病)、消渴(糖尿病)、胃脘痛(胃潰瘍)、呃逆等。
中醫五神藏與心理治療
中醫的神包括:神、魂、魄、意、誌,分屬於五髒,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誌。
什麼是心藏神?心藏神,就是指心腦主宰人的思維意識活動,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什麼是肝藏魂?肝藏魂,就是人的肝主魂,那麼魂的功能又是什麼呢?魂的特點是與神並出,魂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主要指謀慮。所以一個人若肝有問題,謀慮就會受到影響,即所謂“肝主謀慮”。
肝魂與心神是互為相關的,其特點是魂受製於神,“神勞則魂蕩”,這就是說,神魂雖分主於心和肝,但主宰在心。
什麼是肺藏魄?魄,中醫認為屬於人的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主要屬於本能意識,比如人出生後的視、聽及手足運動、啼哭等一些本能。魄是和精在一起的,所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肺藏魄,就是指肺和魄的關係最大,年輕人肺氣充足,而有氣魄,所以耳聰目明,言語不亂;人老了,肺氣虛,所以言善誤,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八十歲,肺氣虛,故言善誤。”這就提示,老年人言語混亂,就要適當地增強肺氣。
什麼是脾藏意?意,是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內容,主要包括思維及記憶。意和脾的關係最大,“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煩滿)亂”。
什麼是腎藏誌?誌,指記憶的保持。腎藏誌,是說記憶這一思維活動與腎有密切關係,腎虛之人,腦記憶力減弱,是因為腎生精、精生腦髓之故,就是說腎虛精不足的人,易影響大腦而致記憶力減退。
五神藏的重大意義在於強調心、肝、脾、肺、腎五髒與心理情誌的密切相關,對於心理養生、心理治療都有很強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