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治療學的裏程碑
《黃帝內經》是中醫心理治療的開山巨著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經典巨著,提出“五神藏”理論,奠定了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所謂五神藏就是“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腎藏誌”,意即人的神誌和五髒密切相關,五髒分主五神,但又以心為主宰,正如《黃帝內經》所指出的“心主神”、“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黃帝內經》的五神藏理論開創了五髒六腑與精神心理密切相關的理論,保養好五髒六腑是精神健康的保障。
《黃帝內經》提出情誌相勝理論,提出了情勝療法。《黃帝內經》提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對調整五髒治療情誌失衡具有重大意義。
《黃帝內經》認為:“氣有餘則怒”,在病機十九條中提出:“諸躁狂越皆屬於火”,開創了以氣為病機關鍵論治心理精神異常的先例。
《黃帝內經》的情誌相勝理論,對於後世的中醫心理治療及心理養生有很深遠的影響。
《黃帝內經》認為七情分陰陽,所以陰陽的多少不同,情誌也相應而異,如“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悲”。說明七情有陰陽多少的不同。《黃帝內經》還提出“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更指示了七情傷陰陽的病機,對後世中醫治療心理疾病產生了重要影響。
《黃帝內經》把情誌分陰陽,是中醫心理學的一大發展。
《黃帝內經》認為氣血的盛衰是產生心理精神疾患的根源之一。《黃帝內經》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髒安定”。就是說,興奮型的心理精神障礙多與氣血有餘有關,而氣血不足則可導致陰性的抑製型的心理精神疾病。
《黃帝內經》認為氣血逆亂是引發心理精神疾患的原因之一。《黃帝內經》說:“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就是說,氣血逆亂是產生狂亂或善忘等精神異常的原因。
《黃帝內經》氣血逆亂病機對後世心理精神疾患的治療產生了深遠影響。
《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對心理治療的重大貢獻
《難經》提出“至陽者狂,至陰者癲”,就是說,陽盛的易得狂證,陰盛的易得癲證。提示了陰陽失調、陰陽偏盛可導致心理、精神疾病,從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作者張仲景,是漢代大醫家,他既是傑出的外感雜病醫家,也是傑出的心理治療家。張仲景在心理學方麵最偉大的貢獻是對鬱證的認識和治療。
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內,對髒躁、百合病、梅核氣、奔豚氣……做了精湛的描述,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劑。而當今的抑鬱症大多屬於這些病證的範疇。如用甘麥大棗湯(甘草、淮小麥、大棗)治婦女抑鬱症;論述百合病:“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開……如有神靈者”,這些表現在今天看來非常符合抑鬱症的典型症狀。
同時,張仲景首先提出“瘀血發狂”,並開創了活血化瘀治療情誌疾病的新紀元,如桃紅承氣湯,主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氣湯。”
張仲景提出瘀血發狂理論不知拯救了多少精神病人,同時也展示了中醫治療心理障礙、精神疾患的優勢。
《諸病源候論》對心理治療的影響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對心理病機有相當全麵的論述。
首先,書中對精神疾患作了心病專論,並且包括內、外、婦、兒科。
其次,巢元方還對癲狂等精神疾病作了專論,如“風癲候”、“風狂候”、“癇候”……並對癲和癇病作了區別,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此外,《諸病源候論》還專列“鬼邪候”,對因邪氣鬼惑為病的精神疾患作了闡發。
《外台秘要》總結了豐富的心理治療經驗
王燾是唐代的大醫家,對各種心理疾患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其所著《外台秘要》對各種癲狂皆列有專方。
另外,還列有祝由治療法,對鬼神所迷惑導致的心理疾患進行了專門論述。
《丹溪心法》對鬱證治療作了傑出的發展
著有《丹溪心法》的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對中國古代治療心理疾患也有很大的貢獻。
第一,提出“人生百病皆生於鬱”。他認為抑鬱是產生精神疾病的罪魁禍首,並提出鬱病的發展有六個階段,即:氣→血→火→食→濕→痰,從而產生了氣鬱、血鬱、火鬱、食鬱、濕鬱、痰鬱的六個發展階段,並提出了相應的六鬱湯治療,對鬱證認識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