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忠告17:沏一壺香濃的養心茶(2 / 3)

《周易》啟示了隻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美相處,國家才能太平,國家太平了,百姓的心裏才安寧,內心得到安寧,才不致有尖銳心理矛盾。老百姓也有句俗話“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民”,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太平會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社會和諧是心理和諧的前提,心理和諧是心理健康的保證。

自強是心理養生的盾牌

《周易》強調“自強不息”。“自強”就是依靠自己,奮發圖強。我們講養心,講心理的保健調養,也是一樣的要“自強”:每個人手中都握著一把打開自己心鎖的鑰匙,隻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打開心鎖要靠自己。可以說“自強”是養心的最根本條件。“自強不息”就是強調要不停、不斷地“自強”。中國人幾千年來都受這種文化的熏陶,大多數人都有堅強的意誌,都應該做到自強不息。

我們中國有句話“哀莫大於心死”,是說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心死”,心死是什麼狀態?就是絕望,完完全全地沒有一點動力了,比身體的死亡還令人悲哀。隻要心活著,一切都會有希望。“自強不息”的人總是能看到希望的燈塔,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就是“不息”,就不會“心死”。

“自強不息”是心靈生命力量的源泉。

《周易》的“自強不息”思想對心理自救有重大意義。

為什麼要強調心理自救?因為最了解你的是你自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由於有許多心理問題屬於自己的隱私,誰也不願意把自己的隱私去對別人訴說,那就隻有學會自我化解。如果既不願意對別人講,又不能自我化解,那麼心理矛盾解決不了,堵在心中,就容易形成症結,日久發展為心理障礙,甚至導致心理危機。

所以,如果誰有心理衝突,最好去和別人溝通,以獲得支持。如果不願求助於人,那便隻能求助於己,進行心理自救,自己化解心理衝突。

心理素質高,意誌堅強的人,完全可以自我化解心理矛盾。自古就有一句警言:求人不如求自己。

心理自救的實質就是“自強不息”,可以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自強心。相信自己能戰勝困難,克服一時的不順,這是自強的基礎。

第二,意誌堅定。不怕陷入低穀,不怕陷入困境,有一股子“不息”的韌勁兒。

第三,適應力。適應力是“自強不息”的條件,不顧條件地“蠻幹”不是好辦法,需要去適應。生物學有一句名言叫做“適者生存”,就是指自然淘汰是無情的,隻有適應力強的人才能戰勝困難。

具備上麵三條的,表明這個人的心理素質好,意味著他能戰勝自我,擺脫困境,當然也包括心理困境。

自強才能自救,自救先要自信。

厚德是健康心理的沃土

《周易》裏有一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名言,叫做“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那麼什麼叫“厚德”?厚德,就是指人要有寬厚的品德,具體來說就是要謙虛、坦蕩、仁愛等。

要謙虛,謙虛是厚德的主要內容。《周易》說要做謙謙君子,就是要有禮貌,既要講外表的禮儀之謙,更要講內在的謙和。《周易》提出“滿招損,謙受益”,也講人要謙虛,謙虛才能厚德。

要坦蕩,指為人要胸襟坦蕩。《周易》說的“履道坦坦”就指做人的胸懷。

人有容人愛人的胸懷,心才有天地一樣的廣闊。

厚德還要講仁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人的心胸要像大地一樣寬廣豐厚,要能容人,還要能體諒人。《周易》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就是說做人要講仁義道德。這也正如孔子《論語》所說要愛人,人生在世要多關愛他人,心胸要坦蕩,要做君子,不做小人。

做人如能像《易經》所言的“厚德載物”,那麼,有如此大誌,如此胸襟的人,還會有什麼心理陰影?

那麼,“厚德”思想對調養心靈有哪些意義呢?厚道、大度、謙遜、坦蕩,這樣一個優秀品質的人,心理健康有更大的空間,會少有心理衝突,會有更好的接納能力,更大的心理容量。

一個有“厚德”思想的人還是一個懂得“愛人”的人,不是孤立於社會之外的孤獨客,而是關心社會生活,充滿生機活力。因為“厚德”有一個中心內容就是“仁”,而“仁”的根本點就是“愛人”,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推及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個胸懷天下的人,心裏就不會有太多的衝突和矛盾。

陰陽調和是心理健康的法寶

《周易》陰陽理論開了心理陰陽的先河,是中國陰陽文化的總源頭。《周易》認為一切事物都由陰陽構成,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

人也不例外,形體上頭為陽,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心理也同樣存在著陰陽的區別,如:《周易》八卦人中,離卦人屬於火,陽盛,所以個性外向,精神易興奮、激動,心理疾患也多為興奮性質的;反之,坎卦人屬於水,陰盛,所以個性內向,精神多消極、低沉,易患抑鬱方麵的心理疾患。這就啟示了心理疾患與心理陰陽失衡密切相關。

《周易》啟示了人的心理活動同樣存在著陰陽兩大類型,所治療心理疾患和生理疾患一樣同樣要平衡心理陰陽。

《周易》的陰陽理論是《周易》最光輝的哲理,啟示了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心理危機同樣與陰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比如,陰陽與抑鬱自殺有關。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陰盛體質及陽虛陰盛的人易患。主要症狀是心境低落。其特點主要表現為三低:即生活興趣低落、心境低落及情緒低落。陽虛陰盛的人受到心理打擊,則偏向於引發抑鬱症,甚至自殺。體質稟賦陰盛的人也易得抑鬱症,如水型人(腎型)偏陰盛,易患抑鬱症。又比如,更年期,人體陽氣衰退,日漸陰盛,所以易得抑鬱症。

陰寒天氣時,抑鬱症及自殺的情況也會加重。一年的冬天,一月的晦日,一天的子時,由於陰氣偏重,所以也是抑鬱症最重,自殺率相對較高之時。不少抑鬱症患者,夏天時病情一般會好一點,越到冬天前後,病情越嚴重,有的甚至會有自殺傾向。另外,在氣候異常時,如中醫《黃帝內經》運氣七篇所說的木鬱氣候,由於風運不及或木運太過,天氣寒冷,天氣呈現一片陰霾,患抑鬱症的人就會出現精神不振,情緒低落,生命活力低下。這就是說抑鬱症、自殺的發病及加重與陰盛(無論是人體陽虛陰盛,還是天氣陰冷)密切相關。

冬至前後,或天氣異常陰寒,陰氣大盛,對有抑鬱症的人如同雪上加霜,要注意抑鬱症狀加重及自殺增多的可能性。

陽盛體質及陰虛陽亢的人易患躁狂症,陽亢與躁狂症有很大關聯。

躁狂症與抑鬱症恰恰相反,是一種心境高漲,興奮亢進的疾病,表現為三高:即心境高漲、情緒興奮、思想奔放。

稟賦陽盛體質的人,相對來說,偏向躁狂症,如火型(心型)人,偏陽盛,易患躁狂症。因有病而致陰虛陽亢的人,受心理創傷時也易患躁狂症。

陽盛的熱天躁狂症也常加重。一年的夏天,一月的望日,一天的午時,由於陽氣偏重,所以躁狂症易加重及增多。一些躁狂症患者,冬天病情好轉,越到夏至前後病情越重,甚至會出現衝動過激不能自製的行為。

另外,異常氣候如《黃帝內經》運氣七篇的火淫氣候,因火氣重,天氣暴熱,躁狂症的人症狀會加重。

夏至前後,或天氣異常炎熱,陽氣大盛,對有躁狂症的人如同火上添油,要注意躁狂症加重,及行為衝動過激的可能性。

預測是心理吉凶先知

《周易》是中國古代預測學的鼻祖。《周易》有一句名言,叫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指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先做好預測。

預測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防患於未然”,把一切不良後果阻截在發生之前。預測包括疾病預測、衰老預測等。

《周易》的預測思想啟示了衰老同樣可以預測,這對抗衰老起到了重要的防範作用。

預測衰老,要先測心理衰老;心理不老,則全身不老。

《黃帝內經》和中醫學調神養心的智慧

《黃帝內經》心理養生可以總括為十六個字: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句千古名言,是中醫養生的準繩。

怎樣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什麼是恬淡?恬,是靜的意思,淡,是安的意思,恬淡就是安靜,就是要會靜養生。

什麼是虛無?虛無就是少私寡欲。

什麼是真氣?真氣就是元氣,也是正氣,是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的總和。“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中醫認為調神攝生關鍵在於靜養生。怎樣才能做到寧靜?《黃帝內經》強調要少私寡欲。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少私寡欲?《黃帝內經》接著說了,就是要“誌閑而少欲”等等。

第一,要“誌閑而少欲”。所謂誌閑,就是指該清靜無為的時候無為,不要事事必爭,今天的物質世界對人誘惑太大,供選擇的太多,不必事事都起競爭之心,以免過分勞神。尤其要淡泊名利,不要為了名利而把健康賠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