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忠告17:沏一壺香濃的養心茶(3 / 3)

第二,做到“淫邪不能惑其心”。就是不要被聲色、金錢所葬送,內心一直保持清醒明白,沒有一點迷惑。

第三,不要“逆於生樂”。就是不要去尋求有礙健康的短暫的快樂,那無異於飲鴆止渴,生命的健康都沒有了,那些東西又豈能長久?

怎樣做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什麼是“精神內守”?內守,就是內斂。精神內守,就是要我們把心神回歸心宅,不要心氣渙散。

那麼,怎樣才能精神內守?《黃帝內經》也講了,就是學會“禦神”。禦,就是駕馭,禦神就是指要會管住自己的心神,不要讓它像野馬一樣馳騁,即要讓心神在家裏,不要隨便亂跑,不要“神不守舍”,而是要“心安神宅”。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經常打掃自己的心宅,把雜念排出,心才能安宅。心安才能神靜。

我們每天都有萬千雜念,它們是心宅的垃圾,隻有把這些垃圾打掃出去,才能做到精神內守。

少欲知足才能心安。《黃帝內經》說:“少欲……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中,“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就是說告誡我們不要過分追求吃穿玩樂,差不多就行了,物欲是會膨脹的。要知足,知足者常樂,知足才能心安。

物欲是無止境的,一個人如果老在追求物質享受而不能知足,那麼,他能心安嗎?

隻有少欲,知足才能心安,心安,精神才能內守。

心安而不懼。心安就是心平、心靜,心平自然氣和,心靜神才會寧,這樣心神便會內守,就不必懼怕精神外泄。《黃帝內經》說:“誌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和喜怒者也”。(《靈樞·本神》)

“禦精神”,就是說有意誌的人,要善於控製自己的精神情緒、喜怒哀樂,這樣才能心安。這就是精神內守。

“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是中醫精神衛生心理調攝的瑰寶,隻有做到欲望適度、追求適度,才能心安。

中醫學“七情”養心秘訣

情緒是養心的一個重要方麵,而且情緒狀態是健康情況的一個重要外周指標。

情緒是心理狀態(心情)的外在反映。中醫把人的情緒叫做七情,包括喜、怒、哀、思、悲、驚、恐,並認為七情和人的五髒內應,七情是五髒的外應。《黃帝內經》在講七情養心時強調七情要保持平和,切忌過激,認為七情與五髒密切相關,七情過激則五髒受病。

比如大喜傷心:過分欣喜,易傷心氣,引起心惑而亂,如範進中舉。

大怒傷肝:大怒可導致氣逆,易傷害肝,重者可引起昏厥。

大悲傷肺:過分悲哀,易傷肺,可引起咳嗽氣逆,甚至喘息。

大思傷腦:過度思慮,易傷腦,可導致不思飲食。

大恐傷腎:大恐可導致氣下,易損傷腎氣,甚至引起大小便失禁。

這是七情與五髒的關係。

中醫學還認為“七情”之間也有關係,並可以運用這些關係而調理“七情”。

第一,過喜怎樣調節?喜傷心——恐勝喜。

遇到大喜而不能自製時,可采取《黃帝內經》的情誌製約法進行調節,就是中醫大醫學家張子和說的“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即講一些恐怖的事讓他鎮靜下來,回到常態。或者讓他自己想一些驚恐的事,便能逐漸安定下來。

第二,過怒怎樣調節?怒傷肝——悲勝怒。

就是自己碰到大怒而不能自製時,可以想一些悲傷的事,或者是醫生對不能製怒的人說悲傷苦楚的話,動之以情;使他掉眼淚,這樣他們的怒氣就會慢慢平息下來。

第三,過悲怎樣調節?憂傷肺——喜勝憂。

當自己碰到憂傷的事,或病人被悲哀憂愁所困擾而不能忘懷時,容易傷肺,可以想一些高興的事,或對病人講愉快的話,逗他笑,促使他的情緒得以宣泄,從而幫助情緒得到調節。

第四,過思怎樣調整?思傷腦——怒勝思。

當自己或病人因思慮太過而傷腦氣結時,可以想一些憤懣之事以宣泄,或醫生對病人故意說一些有辱他的話(事前與家屬溝通,取得家屬同意)以激起病人的憤怒,這樣盛怒之下,情緒得以宣泄,氣血一通,思結解開,心態自然調和。

第五,過恐怎樣調節?恐傷腎——思勝恐。

自己遇到恐懼的事,或是病人被恐懼所驚嚇時,可以想一些傷腦筋的事或醫生對病人講一些令他費解的事幫助他轉移思想,從而把驚恐忘掉。

七情適度,是心理健康的溫變表。

儒家養心神培正氣的智慧

孔子心理攝生的十大啟示

前麵我已講過,心理衛生蘊含三個因素:第一,人與社會的和諧;第二,人與自然的和諧;第三,人自身心身的和諧。

可以說《論語》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這是人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孔子是遭受心理創傷最多最重的人之一。

孔子的一生遭受到許多重大的心理創傷,如幼年喪父、少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顏回早逝、子路之死……孔子都承受住了;又如政治上的壯誌難酬,周遊列國時政治主張不被采用,晚年對禮崩樂壞的悲憤……孔子也都經受住了,而且愈來愈堅強。

孔子的一生告訴了我們,要有鋼鐵般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積極上進的人生觀。如果一個人連他到底為什麼活著都不知道,沒有信念,沒有奮鬥目標,那麼他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心理素質。

人與人之間和諧是心理平衡第一根本。

第一,孔子的人生觀對心理攝生有著重大的影響。

孔子強調積極上進的人生觀,在中國古代,對心理素質的鑄造很有幫助。

孔子的人生觀是積極上進的,在思想上,他憂國憂民;在學習上,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事業上,他強調“三十而立”,“克己複禮”;在意誌上,他認為“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舍身以存仁”;在品德上,他強調“義”,提出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見利思義”等倫理觀念;從心理互動而言,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孔子的品質,反映了他積極上進的人生觀,也為他鑄造強有力的心理素質奠定了基礎,所以當孔子和弟子們在列國遭受到圍困、斷糧的打擊時,他毫不畏懼,而且弦歌不斷。

人若有了大誌,就像築起了心理健康的堅固堤壩,對各種衝擊都可以應對自如。

第二,孔子、儒家都主張積極入世,而不是避世。孔子主張走向社會、走向人生,而不是消極避世,這對促進人與社會的融一有很好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良好心態的基礎,所以儒家主張積極投入社會無疑是促進人與社會的融一,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良方。

孔子、儒家積極的入世思想,強調人必須進入社會去鍛煉,才能鑄造出硬漢而不是懦夫。

孔子及儒家積極的入世觀無疑是對逃避現實的人的一個告誡。其實,越不敢麵對現實的人,就越是社會的奴隸,而不是主人。

社會是鍛煉心理素質的大熔爐。

孔子的積極入世觀啟示了隻有勇敢地直麵人生,直麵社會,才能更好地適應現實,而對現實的適應力也就能逐漸增強。

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是考驗一個人心理素質的試金石。

第三,孔子的仁愛觀對心理攝生也有重要啟示。

仁愛,是孔子品德的最高境界,孔子高度強調愛人,愛人,就是要關愛他人,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的品德境界。關愛他人,是人與社會融一的良好基礎,人與社會融一了,心理也就健康了。

因為仁愛才能和諧。孔子的仁愛忠孝對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很大的好處,包括君臣關係、父子關係、親子關係,借鑒於現代則有利於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親子之間、鄰裏之間的和諧。

和諧是仁愛的結果,人際關係自古以來就是最難和諧的,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第一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我們當代人借鑒了孔子的仁愛觀,多去關愛他人,那麼就完全可以從根本上做好心理衛生,而不是等心理受到創傷才來疏導。

第四,孔子強調孝道,對家庭和諧及老人心理攝生健康有重大啟示。

孝道,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愛兄長,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高尚情操。

我們這裏強調的孝,是指孝敬父母,與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忠君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並論。子女不僅有贍養父母的職責,更應有敬愛父母的道德,孝敬父母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征。

孝道對老人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父母晚年能不能快樂、能不能健康與子女孝敬與否有密切關係。所以子女不孝多是老年人自殺的罪魁禍首,反之,子女孝敬的老年人多健康長壽。

子女守孝道,父母心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