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市桔山街道辦事處豐都村的營盤山,是一座玲瓏挺秀的喀斯特孤峰,處於豐都壩子的西南端。孤峰南側山腰有一處岩廈形的潛洞,洞口商約6米,寬12米,就像一張張大的嘴,曆史上當地鄉人稱之為張口洞2米,順著山間岩石攀爬而上,迸至張口洞飼中,可見榕洞迸深9米,麵積100餘平方米。1985年4月,貴州省博物館專家蔡回陽(現貴州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新金(現貴州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在興義市文物工作者劉嘉坤、李誌恩等人的陪同下,在興義市境內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時來到豐都村,根據當地村民提供的線索,了解到滿布灌木叢的營盤山腰有個名叫張口洞的溶洞。根據村民介紹的張口洞情況,結合營盤山處於寬廣壩子邊沿,山下有溪流穿越壩子等自然條件,經驗豐富的蔡固陽、王新金判斷,這裏的環境非常適合古人類生存。於是,在當地村民的帶領瓦兩位專家及興義市的李誌恩等人穿過灌木藤蔓,在沒有路的岩壁之上艱難攀爬,終於進到張口洞中。通過對張口洞洞內的地表搜索,蔡固陽、王新金兩位專家驚喜地發現了古人類文化的遺跡現象。繼頂效貓貓洞遺址之後,興義市梅內又一處重要的古人類遺址一一張口洞遺址被發現。
次年,貴州省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李炎賢帶隊,以貴州省搏物館專家蔡回陽、王新金等為骨幹¥組成專家組,對張口洞遺址進行考古試掘。張口洞遺址的洞內堆積物,存在於鬥狀圍岩之中,殘存厚度3餘米,呈灰褐色。考古試擁工作就是針對這些堆積物進行的。考古專家們對洞內堆積物進行文化分層,從下至上可分為12層,並且,各層都含有文化遺物。
在對張口洞的試掘工作中,獲石製品1000多件,包括石核、石片、石錘、石甜、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穿孔石等。發現骨、角器20餘件,包括骨錐、骨鏟和角鏟等。
在遺址試掘中,發現了灰堆、炭屑、燒石、燒骨等用火遺跡。還采集到火候較低的紅色、灰色夾砂陶片數塊,飾繩紋、方格紋和刻畫錢。發現的動物遺跡有龜、鳥、竹鼠、豪豬、猿猴、大熊貓等10多種。
通過對張口洞遺址發現的碎骨樣品進行14年代測定。綜合分析,張口洞遺址的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
張口洞遺址的文化性質,據1986年第一期《人類學報》載文其打片和修理技術,大致與貓貓洞文化性質相類似。
其文化時代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地質時代屬更新世的後一階段,距今約12000年。
張口洞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和了解貴州省內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分布、繼承和發展,提供了實物證據和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