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交通道路的遺跡(1 / 1)

自古以來,交通條件就是一個地區發展程度的重要體現。交通條件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和生產力發展程度一個地區的繁榮與否,從交通狀況即可看出大概。興義市自古就有人類居住,交通道路當然必不可少。

徐霞客遊曆黃草壩,在《黃草壩劄記》中總結雲南抵達廣西的道路時,數處提及黃草壩,他記道按雲南抵廣西間道有三。一在臨去府之東,由阿迷州、維摩州本州昔置幹溝、倒馬坡、阿九、抹甲等哨,東通廣甫抵廣南富州,人廣西歸順、下雷,而出馱伏,下南寧。,,一在普安之南、羅平之東,由黃草壩,即安隆壩樓之下田州,出南寧者,又記黃草壩東十五裏為馬鼻河(今馬別河),東西南三麵與兩異省錯壤其地回田膛中辟,道路四達,人民頗集由此可知,在明代,興義的交通條件已經比較成熟。至清末、民國時期,由於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和地方勢力的發展,興義的交通條件算得上較為發達了。

一、興義古道前文介紹,興義萬屯漢基群出土了珍貴精美的東漢銅車馬。由此可知,在東漢甚至更早的時期,可能已經有了可以通行馬車的道路。然而,由於年代久遠,記錄匱乏,加之處於地表的目道路設施極容易被後人改造,對那時的地方交通狀況、道路狀,況基本元法考證。

走訪興義市各鄉鎮,能夠反映興義較早的交通狀況的遺跡,無疑是東西向貫穿全境的興義古道。在本書第六章兩宋時期的興義中的茶馬古道興義段一節裏,已有簡單的介紹。自把國民在廣西的笆州(南寧)、宜州、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縣)和大理國之間販賣馬匹,自然要選擇一條適於人和馬行走、飲水,且又相對固定的線路,並且不會輕易改變。我們雖然不知道興義古道是否是在比自把國更早的時間形成的,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在八九百年之前,彝族先民就驅趕著成群的馬匹沿目興義古道由西向東前行,為了生活而風餐露宿。史書雖然記載當時的自但國不產馬,然而隨著馬匹貿易的不斷發展,沿途群眾應該開始飼養馬匹。至元、明以後,廣西潤城府(今淩雲縣)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馬市,這時馬匹的進出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大批由淚城府交易的馬匹,西向穿越興義古道,販至雲南曲靖府,然後從那裏分散,為繁盛的茶馬古道提供大量的腳力。

最初的興義古道,除險要之處外,應該沒有太多修暨南況,隨著地區主幹道的形成,在後期各階段群眾可能多次維修。自前,古道殘存部分,大多以料石鋪堤,據調查,許多地段為清代修建。

興義古道沿線的馬嶺鎮團結村紅星組與光明村那自組交*過的木橋界的馬嶺河之上,有一座三孔敞肩石拱橋,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後垮塌。道光年間改建為木質橋梁,囡此被鄉人稱為木橋至今如此。清威豐三年(1853年),於原址再建石橋。該橋中孔淨跨18米,矢離9米許,南、北橋肩孔洞為泄拱孔,直徑3米。橋麵青石板鋪堤,橋麵兩側由條石作為護欄。橋商端均存古道,共計3劍00餘米。橋東北端東側樹有建橋碑,商側2劊∞米處存殘調樓遺址一處。由於該橋清代為興義縣城東北門戶地帶,戚豐、同治年間紅自旗戰爭時兩軍常對峙於馬嶺河兩岸,囡此,該確樓極有可能建於鹹豐、同治年間。

二、特道清代,在華夏大地上保存著一種十分古老的通信方式一一郵驛。郵驛產生於西周。周王有很多的政令、軍情需要及時向周邊諸侯傳達,於是產生了置郵傳命的製度,設置人員、牢馬專司信息息傳遞。在陸途,還設有能供食宿和更換車馬的館舍(擇站),以最太限度地保障消怠的及時快速傳遞,而且把步行傳遞消息稱為郎飛,,把乘牢、騎馬傳遞消息稱為驛製,以威陽為中心完善了自郵驛製度,形成了最早的郵擇法規並寫人秦律,但將郵、驛統稱為驛也作出規定五裏一郵、十裏一亭、三十裏一驛。後世,曆朝曆代不斷發展交通,繼承秦時稱謂,因此,肩負軍、政、民和商旅通行的道路,稱為驛道,如今也稱為古驛道,是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運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民國以前,興義縣內運輸、官府送遞公文均走驛道,這些驛道部分路段與興義古道重疊。據《興義縣誌》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