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見眾將、謀士都到齊了,乃把自己到京城所發生的一切告訴眾人,當然,安祿山盡量粉飾自己在京城的不平遭遇,而不提他和貴妃的醜事。最後安祿山激動的說道:“本帥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出生入死,對皇上也是忠心耿耿,從無二心呐!沒想到皇上竟然聽信小人之言要廢本帥,本帥生死不足惜,可歎連累眾將士也遭不幸哪!”
安祿山說著淚水漣漣。
“安兄,既然皇上聽信楊賊之言,我們又何必聽皇上的呢?不如舉旗造反也許還能扭轉局勢。”史思明深知安祿山之心思,乃乘此機會將安祿山想說又不好說的話說了出來。
“安帥,既然皇上不仁,安帥就不能再講義了。”
“安帥,反了吧!我們誓死追隨於您。”
“既然皇上要我們死,我們不如一博。”
……眾將士紛紛發表看法,都一致支持安祿山造反,安祿山暗自高興。心想皇上要廢我,我就要他江山坐不穩。原本早就有奪天下之心,可惜沒有機會,現在機會終於來了。安祿山仍然裝出無奈而痛心的樣子道:“既然眾將士有為我安祿山效命之心,祿山萬分感激。我安祿山就拚了這條性命領諸位將士,殺入京城鏟除逆賊。”
“大帥,在下以為如此冒然出兵必敗無疑。”
說話者竟然是參軍嚴莊。嚴莊的這句話無疑給安祿山難堪,包括所有人都如挨了當頭一棒似的。安祿山氣得臉色發青的問嚴莊道:“嚴參軍何出此言?”
“安大帥,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安大帥沒有足夠的理由出兵,自不得民心,其行為不成了王莽、董卓之行徑。試想武王伐紂、楚漢爭雄都是以民心為先。因此在下以為出兵之前,定要擬好聲討檄文方可不違民心。”嚴莊從將士中走出道。
“嚴參軍之言也不無道理,師伯您以為呢?”安祿山轉身問身邊的軋葷雨道。
“老朽以為嚴參軍之言其實是以大局為重,大帥理應擬好聲討檄文而後出兵。”此時軋葷雨也有同樣的顧慮。
“好,高尚、嚴莊、史兄你們以為聲討檄文該怎麼寫呢?”安祿山問道。
“安大帥,我們出兵重在對付楊賊。”史思明此時也不敢和安祿山以兄弟相稱了。
“對付楊賊,而不能直言對付皇上。不如就以:‘誅楊賊,清君側。’為口號,不知安大帥以為如何?”高尚道。
“好。高掌書真是一語中的。‘誅楊賊,清君側。’是為民心所向。”安祿山滿意的說道。
就這樣,安祿山調集幽州安慶緒的兵馬,還有平盧各部,約好在範陽起誓。安祿山憑十五萬多的兵力號稱二十萬。一切準備就緒就等待時機。
自在宮中楊國忠與安祿山第一次交鋒,楊國忠就鐵定安祿山必反。因為他們一交手,就注定安祿山必反。楊國忠把他和安祿山交手的事奏報玄宗皇帝,玄宗皇帝仍然不太相信安祿山會謀反,但是他對安祿山進宮不拜見他卻萬分惱火。楊國忠這一計失敗,他甚至勸皇上出兵打安祿山一個措手不及,玄宗皇帝當然不會同意,也並不是玄宗仍然很相信安祿山不會謀反,問題是朝中沒有精兵良將怎麼剿滅安祿山,所以唐玄宗還是相信自己的懷柔政策,盡量滿足安祿山的需要,使安祿山仍懷滿腹赤膽忠心。這隻是唐玄宗的一廂情願罷了。如:安祿山需要空白告身(即委任狀)也就是安祿山可以隨便任命官職,唐玄宗應許了。安祿山說要換一些漢將,而用番將,唐玄宗也允許了。確實安祿山也沒有什麼出兵的理由,盡管安祿山擬好了出兵口號,但是,他還是希望等待更好的機會,反正皇上不敢動他,安祿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好準備。當然這些主意都是安祿山和眾多謀士商議的結果。
安祿山的這種不急於起兵的心態,可急壞了楊國忠,盡管他知道朝中兵力空虛,但是他要應證自己的預言……安祿山必反。這就是自古以來奸臣的一貫做法,寧願把國事當兒戲也要證明自己說的話是對的,這就是楊國忠此時的心態。怎樣使安祿山趁早起兵呢?楊國忠為此花了不少心思。機會終於來了,楊國忠的手下抓到了安祿山的幾名門客……當然抓安祿山門客這個主意也是楊國忠出的。楊國忠想都沒想便把他們全部殺掉。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安慶緒知道了,安慶緒便派人飛馬去稟告父親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