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3 / 3)

該文的一大特色是它把故事性描述融合在嚴肅的學術論文裏,在民族誌的寫作方法上是個突破。其實,人類學的寫作並非一定要用正規的、不帶感情的語言來建構,隻要能表達作者的觀點,在語言形式和文章的編排上都可以靈活掌握,帶有文學色彩的學術作品也許更加吸引讀者的眼球。

陳婷的《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一文是以恭城縣一個瑤族村落為例子來展開論述的。瑤族傳統上是個以刀耕火種為主的遊耕民族,長期以來,這種遊耕的生產方式被認為是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的。也就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勢必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從而影響人類的永續發展。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正是想對這種傳統的成見提出質疑,並通過實地調查恭城縣的瑤族地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生產方式的變革,也就是從解放初的刀耕火種方式到20世紀末以來以沼氣帶動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的變遷,指出在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時代,人們構建了一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傳統哲學,也就是環境保護的意識;新的生態農業模式從實踐中體現了保護環境的效果,有益於生態平衡。同時,作者還從傳統文化中找出許多有益於保護生態環境平衡的精髓,認為傳統文化並非完全與現代化相衝突,從而提出自己獨到的解釋。陳婷從經濟人類學、生態人類學的觀點進行論述,除了關注人們的經濟行為外,還詳細考察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麵,這是難能可貴的。

黃福東的論文《民族旅遊中文化的表述及真實性問題——龍勝細門紅瑤旅遊的發展》,是在回答旅遊中的表述與真實性的問題時,探討表述與真實性在我國正在發展的少數民族旅遊中占有什麼樣的位置?它是怎樣產生的?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又將如何演變?並探討研究旅遊中的表述與真實性問題對今後我們開發少數民族旅遊的指導意義。該文以恭城縣的一個紅瑤村寨旅遊開發為調查對象,深入描述了導遊和村民在該旅遊景點的表述和展演,他們的表述具有“真假參半”的特點,同時還對村民在旅遊開發前後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識進行對比,發現了當地群眾在旅遊開發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時村民的經濟意識也逐漸提高,表現在他們向遊客兜售自己從桂林市批發來的各種民族工藝品。論文還對民族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議,關心旅遊業發展的讀者想必會有興趣。

寫到這裏,本文似乎有過於褒揚之嫌。然而我們應看到,這些論文都是他們三年來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的積澱,是他們跨入人類學學科門檻後的成果,對之進行再多的肯定也不為過。正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樣,誰又能否認終有一天這些“尖尖角”會綻放為美麗的荷花。正是對他們的肯定,才是對他們最大的鼓勵。當然,我們也以客觀的眼光發現論文中存在許多的不足。如有的論文在文字表述上過於口語化,欠缺學術上的嚴肅性,注釋不夠規範;有的論文田野資料不夠充實,許多統計數據都是官方的,應該對村落裏做一些統計調查;有的對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了解不深,從而導致理論分析上的粗淺。所有這些都需要他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研究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而我們對他們的學術前途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期望能看到這些“尖尖角”綻放成美麗的荷花!

正因為這種期望是中國人類學的希望之所在,故將這本碩士論文集取名為《小荷尖尖》,以寄托人們對中國人類學新生代的期望。

徐傑舜200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