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徐傑舜教授
(第一部分)緒論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的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麵:
1.目前對壯族的研究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但對超度亡靈的專門研究還有欠缺。本研究在學術意義上,可以說具有彌補研究空白的意義,為壯學研究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
2.對於當前人們關注的如何調適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問題,本研究具有提供傳統文化的資料借鑒的意義。通過本研究,讀者可以更清晰更具體、多方位地了解壯族超度亡靈這一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
3.在壯族主要分布區域中,至今還保存有較為傳統的文化是左江流域、右江流域和紅水河流域的壯族文化。而大化瑤族自治縣屬於紅水河流域,對大化壯族超度儀式進行研究,可以代表紅水河流域;由於時間關係,本人未能對整個壯族的超度亡靈都做調查研究,但是通過大化這個點的研究,可以為以後進行整個壯族的超度亡靈進行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和理論支持,本人打算在今後繼續在左江流域和右江流域分別選點對超度亡靈儀式進行調查研究,從而對整個壯族的超度亡靈儀式有更全麵的認識,所以本文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有很大的學術意義,它為今後的深入研究開辟了道路。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西方文化人類學對有關死亡的儀式與觀念的研究
西方文化人類學對死亡文化的研究和探討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有二:一是人們在死亡發生後所采取的行動:儀式、葬式、禁忌,以及占卜、複仇等巫術行為;二是原始民族自己對死亡的解釋——關於死亡起源的神話傳說。這種研究可以追溯到人類學學科建立的早期,即19世紀後半葉,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考察了夢與靈魂、陰影與靈魂、生命與靈魂、呼吸與靈魂等等的複雜現象,相信人在夢中或病中靈魂會暫時離開肉體,而死亡則使靈魂永遠離去。從而認為靈魂的觀念是人類宗教意識的萌芽。
弗雷澤在其代表作《金枝》中探討了宗教起源的問題,得出宗教由巫術發展而來,最後發展為科學這一理論。弗雷澤注意到了人類死亡意識的演變問題,指出:“在各種形式的自然宗教中,幾乎沒有一種形式像永生信仰與死者崇拜這樣在人類生活中有如此深遠的影響”。
範·根納普(Arnold Van Gennep)對儀式的研究對學術界有著深遠的影響,他提出著名的“通過儀禮”模式這一概念,即分離儀式(與原社會關係脫離隔絕的階段)、過渡儀式(從一種狀況進入另一種狀況的中間階段或曰等待階段)、整合儀式(與新的社會關係結合為一體的階段)三個階段。同時,在不同的人生禮儀中所突出和強調的階段是不同的,認為喪葬對應於分離儀式,婚禮是一種整合儀式,懷孕、訂婚和成年禮對應於過渡儀式。
馬林諾夫斯基是英國功能主義學派的奠基人,他對死亡文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裏。在該書中,他提出儀式與信仰實際上來源於人生的轉機,宗教所關注的對象,大部分是人生的重要事件:生育期、婚期與死期。馬林諾夫斯基在分析人類對死亡的兩重心理的基礎上,揭示出儀式和信仰的情感撫慰功能。“未亡人的主要感情乃是對於死屍的反感與對於靈魂的恐懼……一麵是對於死者的愛,一麵是對於屍體的反感;一麵是對於依然憑式在屍體的人格所行的慕戀,一麵是對於物化了的臭皮囊所有的恐懼”。完全消滅屍體如焚化和完整保留屍體如製成木乃伊則是這二重心態最極端的表現。這二重態度的深層心理結構是對於死亡的恐懼與對於永生的希冀。人麵對死亡時,總有希望與恐怖交織著。這時,“乃有宗教插進腿來,解救情感在生死關頭的難關”。
象征人類學的代表特納專門研究宗教與儀式,他提出了“社會戲劇”的觀點,不僅把焦點放在邏輯性的構圖上,而且還把焦點放在運動性的象征性上。
(二)國內學者對於生死觀念、喪葬禮俗的研究
我國學者對喪葬禮俗的研究主要從一般生命科學和哲學角度對生死問題給予關注以及與曆史學、民俗學等現代科學聯袂來進行研究,主要成果有徐吉軍的《中國喪葬史》,陳華文的《喪葬史》,何彬的《江浙漢族喪葬文化》,郭於華的《死的困擾與生的執著》,夏之乾的《中國少數民族喪葬》等著作和崔載陽的《野人的生與死》、李富一的《漁獵民族之葬禮》等論文,還有《民俗》雜誌的有關各地區各民族喪俗的記述。
有學者總結出我國現代學者對於喪葬儀禮和死亡觀念的研究有這樣幾個特點:(1)他們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識和現代科學的眼光,他們在探討本民族的文化現象時,部分地借鑒了西方文化科學的理論,同時在基本方法、材料選取等方麵又堅持了國學的立場,表現出現代學術思想與傳統國學基礎的綜合。(2)他們的研究仍以搜集、記述、分類為主,對喪葬文化與中國傳統社會及文化意識的關係缺少探討,更缺少具有深度的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