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2)(2 / 3)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意義與田野調查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經濟人類學、生態人類學的理論,通過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以及收集、統計分析地方文獻數據,以民族誌的敘述方式,結合恭城縣西嶺鄉新合村齋公坪屯的瑤族傳統農業和文化,對當地的生態農業以及社會變遷進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目的

1.探討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農業的關係。廣西恭城縣是1990年2月被國務院批準設立為瑤族自治縣的,1991年被國家8個部委定為全國農村能源綜合示範縣,1996年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全國生態農業示範建設試點區,是廣西比較早取得生態農業建設成果的縣。眾所周知,瑤族以其居住的條件和刀耕火種的農耕方式聞名,早期的部分學者將這種刀耕火種視為“原始農業”、“落後”,而如今,在瑤族地區生態農業建設卓有成效,必定有其內在原因。因此,本文將試圖研究瑤族地區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之間的相互關聯。

2.傳統農耕方式與現代生態農業的關係。雖然現在已經有不少研究表明瑤族的農耕方式並不能簡單地歸納為“落後”、“原始”的方式,是人們適應環境的一種文化行為,可在人口日益膨脹的時代,這種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人們的發展,現代科技已成為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傳統農耕方式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的農耕方式究竟有何相似與不同,本文將通過對恭城縣西嶺鄉新合村齋公坪屯調查的資料分析進行論證。

3.研究生態農業的實施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和觀念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新的生產方式必將促成整個社會文化的變革,必將影響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麵,本文將試圖通過對田野點調查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運用文化變遷理論對齋公坪自然村的變遷進行人類學話語的描述。

(三)研究意義

1.由於曆史原因,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製”結構,農村的發展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今,“三農”問題成為備受各界關注的焦點。文本運用人類學的研究方式,對恭城縣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實地調查,為我國山區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提供參考。

2.自社會大分工後,農業成為了惟一的糧食生產部門,糧食生產是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社會穩定的關鍵性問題。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農業實施的好壞,將極大影響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生態農業與少數地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探索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視角。

3.本文是在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基礎上,從民族學人類學的視角研究瑤族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今後民族學人類學的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四)田野調查

選擇恭城縣西嶺鄉新合村齋公坪屯進行田野調查的主要原因:一是該自然村是恭城縣瑤族傳統文化保留較好的自然村;二是該自然村經濟發展較滯後,自然條件較貧瘠,具有瑤族貧困山區的代表性;三是該自然村有15戶瑤民,規模不大,較適合進行調查。

筆者於2003年8月到恭城縣選點,確定在西嶺鄉新合村進行田野調查。2004年1月、7月、9月、10月,分別到新合村的老村屯、甕塘屯以及齋公坪屯進行調查,對新合村進行了較全麵的比較分析。

(第二部)分村落概況

一、地理條件及行政劃分

(一)恭城縣、西嶺鄉基本狀況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省東北部,桂林地區的東南部,距離桂林108公裏。全縣總人口27.96萬人,其中瑤族16.17萬人,占57.8%。全縣總麵積2149.02平方公裏,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占全縣總麵積的48.71%,丘陵占總麵積的22.02%,台地占總麵積的0.89%,平地占總麵積的27.14%,水麵及其他占總麵積的1.24%。恭城縣所轄六鄉三鎮,即平安鄉、嘉會鄉、西嶺鄉、觀音鄉、三江鄉、龍虎鄉和栗木鎮、恭城鎮、蓮花鎮,其中西嶺鄉是恭城縣主要的瑤族聚居區之一。

西嶺鄉位於恭城縣西部,鄉政府駐地西嶺街,距縣城18公裏,全鄉麵積約426平方公裏,境內北部為山區,東南部為平原,地勢成北高南低,西北部為海洋山。全鄉境內山地占全鄉總麵積的60.3%,耕地麵積約為31.4平方公裏,占全鄉總麵積的7.37%。境內建有峻山水庫等水利設施,有效灌溉耕地麵積20.6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達63%。西嶺鄉設有17個行政村,分別是:新合、下宋、八岩、挖溝、虎尾、費村、三合、新安、羅卜、龍崗、楊溪、德良、島坪、營盤、東麵、椅子、西嶺街,新合是6個瑤族山區村委會之一。

(二)新合村基本狀況

新合村位於西嶺鄉的西部,坐落於海洋山西麵,全村麵積約47055畝,其中水田548畝,占全村總麵積的1.16%,森林麵積達29700畝,占全村總麵積的63.11%。村委會駐地八岩村小源嶺腳(曬穀場),距西嶺鄉政府13公裏。全村有270戶,約1280人,95%的村民都是瑤族,共有老村、甕塘、黃臘界、田廠、歇涼、路口、棉花地、小源、齋公坪、高界、新村、芹菜瑤12個自然村(屯)。新合村1954年才完成土地改革,而平原地區早在1952年已經完成,耕地已經分完,因此新合村的耕地麵積很少,而且還很分散。新合村2004年沼氣入戶率達到80%,因為能源補給困難,這裏沼氣池的使用率是平原地區的兩倍。1996年新合村實現全村通路,2001、2002年開始搞飲水工程,全村2002年全部通電,現今還沒通電話,隻有較接近平原的農戶安裝了有線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