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齋公坪自然村基本狀況
齋公坪自然村位於海洋山區的西南部,麵積約三百多畝,海拔680米,距離西嶺鄉政府25裏路,是新合村海拔第二高的自然村,村子所處山地坡度多在30~45°之間,自然條件比較差。齋公坪與新村約在兩百多年前從高界分離出來,這三個自然村的村民們多有血緣關係,因此三個自然村的地沒有明顯劃分,可相互耕種,隻要開墾者在地裏種上長期農作物(如:果樹),地就歸開墾者耕種。齋公坪的土地坡度在50°以上的山地一般分配了以後不再重新分,而平原上的田地原則上要每十年重新分一次。包括在山地上開發的梯田,整個齋公坪人均有田地僅5分,全村共15戶農戶,75人,是新合村較小的自然村,由於交通不便,齋公坪經濟發展緩慢,就連新合村境內其他低海拔的自然村的村民也覺得齋公坪落後,不經常往來。
二、瑤族曆史、族源及分布
(一)恭城縣瑤族的來源及遷徙過程
恭城縣居五嶺之南,向來是中原進入嶺南的要道之一。五代時,瑤族人民已經活動於縣北之湖南永州府一帶。宋史載:“晉天福中(936—943),馬希範承襲父業,據有湖南。時蠻猺(瑤)者保聚,依山阻江,殆十餘萬。至周行逢時,數出寇邊、逼辰、永州……”宋時,大批瑤族南遷。宋史蠻夷傳(一)載:“蠻猺(瑤),居山穀間。其山自衡州常寧縣屬於桂陽,郴連賀韶四州,環紆千裏,蠻居其中,不事賦役,謂之猺(瑤)人。”鹹淳九年(1273)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到江永、道縣進剿廣西“猺寇”秦孟四。據永明縣誌載:“天步峰……為瀟江發源處。過此到廣西之平原峒矣。南宋時猺(瑤)寇秦孟四陷永明,提刑使授將校討平之,即是處也。”明代,瑤族繼續深入兩廣腹地。明史載:“廣西瑤僮(壯)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為巢穴,三十源居其腹心,其散布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清代,《臨桂縣誌》說:“……昔人言廣西之境,大約狼人半之,猺獞(瑤、壯)三之,民居二之。”可見,恭城縣有瑤族聚居,始於宋代,至元、明時,已有大批瑤民遷入。現在全縣主要有三個瑤族聚居區:一是縣北部、東北部瑤族聚居區,包括觀音鄉全部和栗木鎮約60%地區;二是縣東部、東南部瑤族聚居區,包括三江鄉全部和蓮花鄉大部分;三是縣西部海洋山區瑤族聚居區,包括西嶺鄉山區和嘉會鄉西南村。
(二)西嶺鄉瑤族的來源及遷徙過程
西嶺鄉瑤族村共六個,據現有資料考證,這些瑤民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廣東肇慶府封川縣鐵蓮山被招來剿雷虎子、梁朝天的七姓良瑤的後裔。現存於新合村路口的“猺(瑤)目萬曆二年石碑古記”記載了他們助剿有功後,回廣東帶家小遷來廣西的事情。這支瑤民溯西江而上,先住在洞尾,後搬入海洋山區,把守五源,即大源、小源、島坪、高界、甕塘等地。
(三)新合村及齋公坪屯的曆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五百年前就有瑤民在新合定居,這支盤瑤有湖南“千家峒”的傳說。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才逃難到廣東,居住在肇慶府德慶州封川縣鐵蓮山一帶。明洪武年間1379年,因剿梁、雷起義,縣府遂告急州府,四處招兵,此時這批瑤民便“洪武下山”進兵恭城。1385年起義被鎮壓後,他們得到官府照準回家遷老小到恭城生活。先在後嶺背的西河口居住,後沿河而上,一部分往澄江河,在黃灘、楊溪等地居住;一部分往苦竹沿岸居住,1450年,這部分瑤民又分成三支,一支到了平陽交界的龍尾瑤(陽朔縣境),一支到了島坪源(現今的澄江源),一支到了現在的新合瑤山。據當地居民聽祖輩說,當年遷到新合地界有盤、鄧、趙、李四個姓氏的瑤族支係,盤姓首先遷到了高界;趙、李遷到甕塘、老村等地;鄧、趙遷到小源、棉花地、歇良、路口等地。那時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的盤王廟和師公,但後來隨著社會的變遷,現在隻有高界有師公,在齋公坪和新村的交界保留有盤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