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村民們自己的估計,村裏勞動力多、種植果樹較早、收入渠道廣的農戶2004年收入可達到8000元,其中水果收入約2000元,仔豬收入約2000元,其他收入達4000元;缺乏勞動力、人均耕地麵積小、種植果樹晚的農戶收入不到2000元。通常條件好、沒有孩子讀書的農戶,除去生產成本和必要的生活開支,都會有剩餘。東家由於要供養兩個孩子讀書,是村裏至今沒有購買電視的兩戶農戶之一。
至筆者調查時,齋公坪全村15戶農戶有3戶沒有購買摩托車,摩托車總數有13輛,其中有一戶因兩個兒子未婚,沒有分家,所以經濟條件最好,有兩輛摩托車;全村有13戶農戶購買了電視機,其中11戶配備了影碟機;全村75個人,共有12部手機。
齋公坪2002年開始實施政府的退耕還林政策。因為齋公坪山地坡度均在25°以上,通常是不適宜開墾的,政府為了督促村民保護水土,退耕還林麵積並不按村民在山坡上實際開墾的土地計算,而是以村民實際開墾的土地換算成平地麵積計算,這增加了齋公坪村民們退耕還林的難度。但退耕還林政策中,連續八年給每畝林地每年補貼300斤稻穀和20元錢的補償機製,極大地激起了村民的熱情,成為村民增加收入的來源之一,所以村民們還是積極響應政策。齋公坪沒有被劃為毛竹種植基地,村民們可在開墾的土地上,根據自己情況選擇種植合適的作物。幾乎所有村民們都從經濟效益考慮,種了杉樹和果樹。據村民們反映,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兩三年來,隻有2002年全部兌現承諾,2003年隻給了穀子,還沒有按政策規定給村民直接經濟補貼。
三、齋公坪自然村的水果種植
(一)水果生產的成本與價格
齋公坪村民的水果種植高潮在1998、1999年,近兩年水果開始有收成。據村民的經驗,現在所種的水果,碰柑和柿子的產量最高,橙子和柚子的產量較低。以碰柑為例,5~7年開始進入掛果高峰期,一棵樹至少產70斤柑子,一畝地能種120多棵,畝產達到七八千斤,7~10年的碰柑樹,一棵樹能產100斤果子,畝產上萬斤,到10年後,碰柑樹的產量逐漸下降。橙樹要種5年才掛果,種植5~6年的橙樹畝產5000~6000斤左右,比同時期碰柑和柿子的產量少將近2000斤。水果的價格浮動很大,除了受市場需求製約,還受氣候、產量、人們喜好、交通、燃料費用等等因素影響。柿子前兩年曾賣過0.2元/斤,可去年柿子剛上市時,價格暴漲至0.7元/斤。雖然水果價格波動大,但與種植稻子相比,種果樹的收益預期值較高。
從上表看,即便柿子的市場價格達到曆年最低的0.2元/斤,較0.15元/斤的成本,還有0.05元/斤的微薄收益,不至於虧損。而種稻子則不同,2003年以前價格基本無變化,而且增產較難,增加收益機會低。現在糧食價格有所提升,但種植水稻所需物資的價格也跟著上漲,農民的純收入變化不大。相比之下,在價格浮動中,種植水果的盈利空間明顯較大,村民們更願意種果樹。
(二)與平原地區水果種植的效益比較
齋公坪的水果生產與平原地區相比,有優勢也有劣勢。例如恭城縣出名的柿子,據村民介紹,齋公坪種植的柿子比平原的柿子是更具天然的綠色食品特點的農產品。齋公坪的柿子表皮上的白色霜是天然形成的,而平原地區是人工噴灑的,此外,由於山裏空氣好、汙染少,山上種的果樹的病蟲害比平原少,噴灑的農藥也少,因而齋公坪柿子的成本較低,一般是0.1~0.2元/斤,而平原地區是0.2~0.3元/斤,比齋公坪高了近一倍。劣勢是齋公坪柿子的價錢沒有平原的高。因為交通不便,柿子不容易及時運出去,村民又來不及加工柿子,新鮮水果易腐爛造成損失。同時,收購的商人因為交通不便,運輸費用高,壓低了齋公坪柿子的價格,給柿子生產造成負麵效應。
(三)水果加工
齋公坪海拔高,交通不便,運輸困難,直接影響了水果的價格,導致村民收入減少。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村民們開始往水果加工尋求出路。製作柿餅一直以來都是傳統的柿子加工方法。據東家介紹,霜降是判斷柿子含糖量的一個時間界限,一般霜降前柿子的含糖量較霜降後的含糖量低,霜降前3.5斤鮮柿子才能做成1斤柿餅,而霜降後3斤鮮柿子可做成1斤柿餅。柿子的價錢高,柿餅相應漲價,按常規大柿餅比小柿餅價錢高,2003年柿餅最貴的時候,鮮柿子0.7元/斤,大柿餅可賣到5~6元/斤。由於柿餅加工程序複雜,影響了產量。製作柿餅要主要經過采摘、篩選、削皮、曬幹等幾個工序。采摘柿子時不能摘太熟或太生的柿子,因為熟透的柿子太軟,不好削皮,難以製成柿餅,而過於生的柿子糖分不高,製成的柿餅不好吃。由於柿餅大小不同,市場價格不同,村民采摘柿子回家後,得按照市場需求區別對待大小不同的柿子。接著就要削柿子皮,這是柿餅製作工藝中最費時的程序,削皮的快慢直接影響柿餅的產量。如果天氣晴朗、氣候幹燥,削完皮的柿子放在竹編的簸箕上曬半個月就可以製成柿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