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近來隨著種植柿子的村民增多,大量的鮮柿子難以及時運出,為了方便人們製作柿餅,手搖式機械化的削皮機應運而生。這種削皮機操作簡單,隻需從兩頭夾住柿子的中心,搖動像自行車那樣帶有鏈條的齒輪,緊貼著柿子的刀片就能輕易地將柿子皮削下。市場上一台手搖機械削皮機需40元,電動的要300多元。使用削皮機前,一個熟練的人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不停的削,最多能削300斤柿子,而使用削皮機後,花同樣的時間,即便一個不熟練的人,一天也能削將近1000斤柿子,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無疑促進了柿子的種植。
(第四部)分生態農業發展狀況
一、恭城縣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及政府政策
(一)恭城縣發展生態農業的道路
沼氣是有機物質在厭氧環境中,在一定的溫度、濕度、酸堿度的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產生的一種可燃氣體。由於這種氣體最初是在沼澤、湖泊、池塘中發現的,所以人們叫它為沼氣。沼氣含有多種氣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通過細菌分解有機物,產生沼氣的過程,叫沼氣發酵。
早在1983年,沼氣就已在恭城縣的極小範圍內使用。1985年,恭城縣進入大規模建設沼氣池階段,並製定了發展沼氣的規劃:到1995年全縣有40%的農戶用上沼氣,十年建成多個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鄉。1985年8月,在全區農村能源工作會議上,恭城首次提出發展沼氣的路子,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關注。1987年,恭城縣委、縣政府開始把沼氣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提出建設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縣的口號,並將沼氣建設列為各級領導的任期目標責任製內容之一。到1987年底,全縣建成沼氣綜合效益示範點17個,形成一點帶多點,多點帶全縣之勢,當年全縣新建沼氣農戶超過1000戶。1989年7月,自治區林業廳在恭城召開全區改燃節柴現場經驗交流會,對恭城縣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明確指出,恭城縣這個典型對全區具有重大意義,號召全區向恭城縣學習。1989年9月,農業部環境與能源司副司長鄧可蘊同誌到恭城檢查工作,肯定了恭城縣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建設,恭城縣的生態農業已達到了全國先進水平。1990年初,恭城縣恭城鎮江貝村村民龍基明運用沼氣的綜合利用技術,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取得了突出成績,區林業廳和區能源辦分別給予嘉獎。1991年,恭城被列為“八五”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當年恭城縣沼氣農戶新增7000多戶,是曆年來沼氣農戶增加最多的一年。1995年8月,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桂林地委和恭城縣委聯合召開“恭城模式”研討會,恭城縣生態農業模式從理論上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肯定。1996年2月,恭城縣被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根據國家建設試點規範要求,結合恭城縣實際情況,縣政府組織編製了《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態示範區建設總體規劃》,全麵推廣生態農業模式。
(二)恭城縣生態農業模式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恭城縣由於森林資源遭到過度砍伐,生態環境遭受極度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不少村屯出現了燒柴難、吃水難的問題,有些村甚至到了“不怕鍋裏沒米,就怕灶下無柴”的境地。1985年起,糧食連續三年減產,極大威脅著全縣人民的生存。1985年以後,為了解決能源問題,保護日益枯竭的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縣政府除了大力發展小水電,還開始了沼氣池的建設。經過兩個階段的發展,恭城縣形成了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1.“一池帶四小”模式
“一池帶四小”模式即:一個沼氣池,帶一個小豬圈,一個小果園,一個小菜園,一個小魚塘的生態農業模式。1985年以後,縣政府大力推廣使用沼氣技術,為了補充足夠的沼氣原料,一些農戶便開始多養豬,沼液、沼渣多了,人們又在屋子附近種果樹,收入也逐漸增多。實踐證實,使用沼氣的農戶比沒有使用沼氣的農戶收入多,1988年恭城縣就初步形成了“一池帶四小”農業生產模式。這一模式的推廣,使恭城縣成為當年全國使用沼氣比例最大的縣,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495元,提前越過溫飽線。
1992年後,隨著市場經濟改革步伐的加快,“一池帶四小”逐漸顯現出其與時代不相適的小農經濟弊端。“一池帶四小”模式強調的是個體經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不能全麵促進經濟發展,同時由於“一池帶四小”是庭院式經濟,往往容易脫離市場,離開了市場需求的導向,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難以獲得好價錢,沒有達到優化資源的效果。
2.“三位一體”模式
“三位一體”模式,即以沼氣為紐帶,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縣在十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中,不斷探索、總結與改革,1995年提出了“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把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生態原理運用於農業生產,推進了畜牧業、林業、衛生、能源等方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同時緊密結合市場經濟,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重點,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