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86年,縣政府開始派人員到新合村試點種植果樹,至1991年開始在新合村搞8個共300多畝的果場,瑤山上的村民也是在當年學會了水果種植。自從1998年修通了機耕路後,水果的銷路有所好轉,逐漸刺激了村民種植水果的熱情。齋公坪真正的水果種植高潮是在1997、1998年,這兩年村民們開始加大對水果種植的投入,逐步更換或增加水果品種。利用地理優勢種植水果,成為瑤山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種方式,沒有實現對各種能量間的相互轉化以及能源的循環利用,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生態農業。
2002年,政府承諾給每戶500元的現金支持,齋公坪屯開始大規模修建和使用沼氣池,當年全村就有14戶農戶建起了16個7~9立方米的沼氣池,標誌著齋公坪屯才進入了生態農業階段。由於齋公坪地處邊遠山區,建築材料運輸困難,建池費用比平原地區高幾倍,為了節省費用,村民們集資雇傭了一台碎石機,就地取山上的石頭做材料,減少了開支,即便如此,在齋公坪建一座沼氣池還需1600元,比平原地區800~1000元高出近一半。雖然,建設沼氣池的成本較高,但使用沼氣池後,給齋公坪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單一的能源來源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村民們減少了對山上樹木的依賴,實現了人、生物與環境之間能量轉換的自我循環係統,明顯提高了村民們的經濟效益。
(二)村民的實際操作
沼氣池的工作原理是:將人、畜糞便放入完全封閉的池體中,隨著細菌的分解,沼氣的不斷產生,沼氣壓力相應提高。這個不斷增高的氣壓,迫使沼氣池內的一部分料液進到與池體相通的水壓間內,使得水壓間內的液麵升高。這樣水壓間的液麵跟沼氣池體內的液麵就產生了一個水位差,這個水位差就叫做“水壓”(也就是放在屋內的U形管沼氣壓力表,村民可以通過顯示的數值了解氣體壓力的多少)。用氣時,沼氣開關打開,沼氣在水壓下排出;當沼氣減少時,水壓間的料液又返回池體內,使得水位差逐漸下降,導致沼氣壓力也隨之相應降低。
沼氣池通常都建在距離廁所和豬圈不遠的地方,以方便原料的收集。從外部看,一座沼氣池由一個主池、一個進料口和兩個副池組成。主池是進行原料分解、轉化和產生氣體的地方,池底成鍋底形狀,是整個沼氣池的重要部分。兩個副池分別是水箱和渣池。修建沼氣池時,特別應當注意的是進料口、水箱和渣池的位置,這三個口的位置高度一定要一致才能保證沼氣不外漏。當沼氣池拱頂砌好將要封蓋時,在拱頂正中央插入直徑為9~10毫米的銅導氣管。
齋公坪修建沼氣池比西嶺鄉的其他地方晚,借鑒了各地修建沼氣池的經驗,因此,齋公坪的沼氣池比其他地方的效率更高。齋公坪的沼氣池是用碎石和水泥建造的,較使用其他材料建造的沼氣池更堅固耐用。齋公坪修建沼氣池時,不斷改進原有沼氣池存在的缺陷,使用新技術,增加了攪拌裝置——翻渣管。沒有攪拌裝置的沼氣池,池內浮渣容易結殼,發酵原料的利用率不高,如今安裝上了翻渣管,不但大大提高了沼氣池內發酵原料的利用率,還方便了清除沼氣池裏的沼渣。
齋公坪建好一座沼氣池可使用10年以上,不需再花大的資金投入,隻需不斷加入產氣的原料。為了確保沼氣生成的效率,每三四年需徹底清理一次池內的沼渣。一般放進新料半個月後就可以生成沼氣,氣體產生後就可以排出沼液,用來澆果樹。在實踐中,村民們發現,除了人、畜糞便,稻秸稈、柿子皮也是產氣的好原料。據東家介紹,柿子皮雖然產氣效率高,一些村民都在用,但柿子皮形成的沼渣較難清理,所以他不願放柿子皮入沼氣池。
(三)村民的感受
東家的堂兄今年60歲,曾經擔任過生產隊長,比較了解全村裏各方麵的情況。盤大伯家裏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媳和一個孫子,五口人,種了6畝柿子,3畝橙子,養有2頭豬。今年柿子和橙子樹開始掛果,收入有望得到極大提高。據他說,齋公坪村民以前生活非常艱苦,因為生產水平低,種的糧食從來都不夠吃,挨餓是常有的事。直到種了水果,用上沼氣後,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沼氣的使用使村民們從每天上山砍柴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沼氣的使用,淨化了環境,村裏的衛生狀況得到顯著地改善;沼氣是一種幹淨、方便,且容易取得的能源,每天早上村民們不需要再花長時間生火,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也增強;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是種植作物的天然肥料和防蟲劑。自2002年推廣使用沼氣以來,村民們收入增長速度是以往幾十年前所未有的,給齋公坪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
齋公坪現任的副社長家有7口人,父母、奶奶、妻子還有兩個上小學的女兒,是全齋公坪最早種植水果,且水果麵積最大的農戶,種有柚子、碰柑、柿子,其中柚子最多,養有兩頭豬和一匹馬,修了兩個沼氣池。副社長介紹說,自己種植水果七八年了,使不使用沼氣有很大區別,沼液和沼渣能給水果種植帶來效益,沼液噴灑在果樹的葉子上,能有效地防止一些小害蟲的侵蝕,沼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有了這兩種沼氣池廢料,可以節省不少化肥和農藥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