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齋公坪村民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一)市場經濟以前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20世紀60年代以前,齋公坪村民使用的是瑤族傳統的刀耕火種生產方式,直至80年代,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這種生產方式逐漸減少。據村民們的回憶,在80年代以前,齋公坪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隨意砍伐森林,他們在利用森林資源的同時,也保護著山裏的生態平衡。瑤民根據長期以來在山裏生活的經驗,每個自然村都規劃有自己的水源保護林區,村民是不能在這片林地裏砍伐樹木的,在耕作時遇到直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木,村民也都不會砍伐。村裏還有規定,在村裏、農戶家以及盤古廟附近,不允許砍伐樹木。正因為如此,在當地的盤古廟至今仍可看到參天的古樹。據村民們分析,當年人們不隨意砍伐樹木,因為80年代以前我國處於計劃經濟時期,不允許私自買賣木材,而且當時交通不便,砍下來的木頭無法運出山,不能直接轉化為經濟利益,所以沒有人砍樹。此外,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瑤民傳統宗教信仰的影響力。瑤族信奉道教,崇拜多神,除了敬奉日、月、水、火、風、雷等神外,還敬奉樹神、山神等。在信仰的影響下,瑤民們對樹林有著崇敬的心理,砍樹就相當於冒犯了神靈。在某種角度上看,既有封建迷信習俗的影響,又有特定環境及文化的作用,維護了瑤族千百年來人與自然交換的平衡。雖然傳統的生產方式沒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物質生活水平較低,但瑤族人民悠久的曆史,充分見證了瑤族人民與大自然和睦共處的關係。
(二)20世紀80年代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由於林業生產的周期性長,往往一次群眾運動就會影響一二十年的林業生產。據資料顯示,在1958年的“大躍進”大煉鋼鐵時期,整個恭城縣的森林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光在白燕大隊大明源口一帶砍伐的森林麵積就達2475畝,當時因拉運不及時,砍伐的近萬立方米枕木半數腐朽在山上或者被當柴燒掉。在這個時期,因為交通不便,以及瑤山上的消息閉塞等原因,齋公坪的森林資源沒有遭到大的破壞,但在1976年修建恭城縣最大的水庫——峻山水庫時,齋公坪的森林卻未能幸免。據齋公坪村民回憶,當時還是由生產隊安排工作,大家為了掙工分,養家糊口,勞動積極性高漲,每天要砍掉幾百棵樹,而且用料極度浪費,隻用樹木頂上的一小節,剩餘的就荒廢在山地裏。此外,在這次修建水庫工程中,齋公坪屯全體村民都參加了,為全縣水利建設貢獻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80年代進入市場經濟後,為了增加收入,上山砍伐樹木成了村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對森林的破壞更進一步加劇,但隨之而來各種災害給村民造成的損失以及由此增加的開支,遠比砍伐樹木帶來的經濟效益大得多。首先是水源枯竭,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據資料報道:一畝林地比一畝無林地至少能多含蓄20立方米的水。齋公坪村民們一般隻種一季稻子,也是因為土壤含水量低,花費勞動太多,產量不高,不合算。其次是洪水易暴漲,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據樂灣水文站記載,70年代洪水間隔期比50年代短,而且次數多;50年代洪水的輸沙率為12.28%,輸沙量為38.72萬噸,70年代洪水的輸沙率增加到了27.2%,輸沙量增加到了853萬噸。樂灣是恭城鎮的一個行政村,處於平原地區的澄江旁,水裏的沙子都是從山上順著雨水衝刷下來的,都是由於天然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引起水土流失所至。由於洪水泛濫,給村民們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因為環境遭到破壞,山上不再適合具有藥用及食用價值的野生植物生長,村民們失去了一項傳統的經濟來源。在這段時期裏,瑤族與自然環境和睦相處的關係失衡,大自然喪失了自我修複的能力,人們也不得不為此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三)生態農業時期人與環境的關係
政府意識到亂砍濫伐的嚴重危害後,采取了各種措施緩解山區村民生存與森林資源之間的矛盾。2002年起,在政府的資助下,齋公坪村民們使用上沼氣,使原本人與自然和睦的關係真正得到了修複,給森林帶來了喘息的機會。如今,村民們明顯減少了進山砍柴的時間和數量,更多的時間關注水果種植和家禽的養殖,同時在退耕還林政策的鼓勵下,大麵積種植了杉樹與果樹,把毫無節製地向森林索取資源的方式,改變為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生產與開發,人類生存發展與森林保護之間的矛盾,通過使用沼氣得到緩解,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山林,不再隻追求眼前利益,更多的開始考慮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將目光放得更長遠。同時,人們開始意識到人對森林的依賴,通過自發組織民間傳統農耕儀式,來傳承祖先對山和山上一切生物的情感。這段時期的人與自然環境之間,不再是簡單的保護與被保護的關係,通過新生產技術的應用,生態農業的實施,人們重新發覺自身文化中對環境的崇拜與敬仰,增加了對森林、大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