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種是熱帶、亞熱帶山區農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山地民族對適應自然環境的選擇。人類的生產依賴於動植物的自然再生率,人口與資源的關係是維係生存的基礎與核心,這要求人類依據變化做出適應性的調整。由於曆史原因,瑤族同胞居住在深山裏,沒有條件以漁獵、精耕細作地種植水稻為生,隻有依賴叢林和以血緣為紐帶的共同體進行生產,燒佘林地是瑤人開發自然,利用資源的方式,並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山區生產經驗,如采集、防病、物候、氣象、計時等方麵的知識,形成了相應的刀耕火種森林農耕文化。人類任何的食物攝取方式以及生產方式,都不是簡單的、隨意的向大自然索取,是一種“文化”的行為。文化的差異是由社會和環境相互影響的特殊性引起的,越早期和簡單的文化,受環境影響越直接。地形、氣候、動植物群的不同,會促使人類使用不同的技術,並構成不同的社會組織。因而,文化沒有“先進”與“落後”、“高級”與“低級”之分,任何一種文化隻能從該內部去研究和理解。在人類生態係統中,既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共同體生存中不可揚棄的一個基礎因素,那麼,生態的多樣性及其本質聯係,也使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多樣性成為必然。刀耕火種作為人類多種農耕方式之一,它的存在是因地形、氣候和動植物等因素形成的,並不是以往人們舊有的觀念所說的是一種落後的、未開化的生產方式。
刀耕火種共同體的發展,是以不斷的分化形成適度的規模,保證人口與資源基數之間的穩定關係,也是促使瑤族不斷遷徙的原因之一。齋公坪也正是由於共同體的不斷分裂,原有的資源不能滿足人口的需求,在200多年前從高界屯遷出來的。20世紀70年代,村民還以刀耕火種為生,在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自然環境和生產技術的改變下,人們逐漸放棄了這種耕作方式,但刀耕火種的森林農耕文化,如各種農耕儀式、生產經驗、宗教信仰等,現在依然對齋公坪產生影響。
(三)刀耕火種與生態農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了農業現代化階段,這種高投入、高產出的現代化農業依靠石油動力機械,投入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創造了農業增產奇跡,但不久就出現土壤侵蝕、環境遭到破壞,蟲害增多等一係列生態災害。發展中國家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通過改良作物品種,增加化肥、農藥的投入,開展了綠色革命運動,雖然糧食增產了,但土地板結、肥力下降、單一作物對蟲害抵禦能力低等農業生態問題也隨之出現。這些被稱為現代的農作方式,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為了克服這些缺陷,生態農業出現了。生態農業是一個由農業生物和農業環境所組成的整體,以自我循環為主,以農業生物為目標的有機網絡,它具有結構有序、反應連鎖、反饋調節三大特征,通過正常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使整個農業係統具有生生不息的再生能力和一定限度的自我調節能力。
在筆者調查期間曾聽到齋公坪的一位村民說,是不是生態農業就看是否用化肥,生態農業就是不用化肥種植農產品。刀耕火種完全依賴土地自然肥力,甚至連農家肥都很少用,這雖然沒有造成對土地的汙染,但隻憑這點還不足以證明刀耕火種是生態農業方式。生態農業的確比“石油農業”、“綠色革命”等現代農業模式更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但生態農業也是講究經濟效益的,因此並不完全排斥化肥、農藥的使用。刀耕火種是一種粗放型的生產方式,以大量的資源消耗來支撐低效能的產出,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並沒有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益的最大化,不是理性的經濟行為。而生態農業是一種農業體係,是一個完整的能量循環係統,恭城縣以沼氣為紐帶,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模式,不但實現了農業生產中的良性循環,還促進了恭城縣社會經濟、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等方麵的進步。因此,無論從概念上、涵蓋的範圍上,還是從導致的結果上比較分析,都不能將刀耕火種等同於生態農業。
但另一方麵,由於以前瑤族人民生活環境條件艱苦,而且改造環境的能力不高,刀耕火種方式是他們必然的選擇,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農業生產必須依靠自然界的自我修複能力,自然資源是人們生存的根基。為了維護自然界的自我修複能力,保護自然資源,消除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完全對立的局麵,宗教信仰、道德規範、風俗習慣等各種尊重大自然,崇拜與敬畏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傳統文化應運而生,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為適應生存環境而形成的,體現了瑤族人民自覺保護環境的朦朧意識,蘊含了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積極觀念。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刀耕火種生產方式下形成的農耕文化,為生態農業的實施提供了文化基礎,有利於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