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7)(1 / 3)

齋公坪一年共舉行四次為祈求農業生產風調雨順的廟會,雖然每次廟會有不同的意義和目的,儀式也略有不同,但都包括以下幾個內容:首先請玉皇大帝,接著請附近其他廟供奉的各路神仙、盤王,然後師公就開始屯兵,招兵買馬,據說瑤民們要有天兵天將的保護才能過上平安的生活,如果太久不召集他們,以後就很難再聽從師公的召喚。請完各界神靈和天兵天將後,就開始設宴,用村民們拿來供奉的供品款待他們,供品都是當地的特產及當季的農作物。各界神靈和天兵天將享用供品時,瑤民們要跳“衝鼓舞”,即長鼓舞,為請來的眾神和天兵天將表演節目。娛樂項目結束,款待完畢,儀式的主要程序接近尾聲,師公開始燒訴文和“馬”,焚燒過程中師公也要念誦經文,負責組織這次儀式的農戶一家都要跪在案台前聽師公念誦經文,接收神靈的賜福。訴文的內容是參加此次儀式的村民名單以及捐款額,用白紙書寫,然後裝在紅紙做成的信封裏,焚燒訴文為了告知神靈這次參加儀式的村民名單及所捐的款,並祈求神靈保佑他們。“馬”是給天兵天將買的馬,實際上是一種在砂紙上用黑色墨汁印上四匹馬的符。製作“馬”有專門的模具,隻需在模具上塗上墨汁,把裁剪好的砂紙蓋在模具上就可以做好一張“馬”,所以村民們都是在儀式的現場製作“馬”。一般“馬”以三張、六張和九張為一疊擺放,張數越多代表的馬匹數量越多,越能表達對天兵天將的敬意。焚燒完訴文和“馬”後,師公要把那些會給村子帶來災難、病痛的不吉利的鬼神,如瘟神、鬼怪等送走。村民們用草紮成一隻小船,師公把這些不吉利的鬼神請到草船上,然後連同草船一起拿到廟外麵燒掉。在整個儀式過程中,師公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念或唱誦經文,在請神和送神時還要吹牛角,通過打卦顯示神靈的意願,除了由師公表達全村村民的集體意願外,儀式最後村民個人也上香許願,祈求神靈庇佑,這體現了在神靈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互動關係。

法國社會學家、教育家和哲學家,杜爾幹(EmileDurkheim)是率先對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分工、亂倫禁忌、輕生自殺、宗教禮儀等經驗現象進行研究的學者,形成一套係統嚴密和可驗證的方法,開啟了社會學的科學實證時代,他對宗教進行了精彩的論述,他認為人既然有理性,其宗教信仰就一定不是虛幻,而是聯係和反映著某種真實的存在,這種存在是概念表象或符號化的社會本身或其組成部分,或者是其成員中的代表性個體。宗教是一種典型的社會事物,宗教表象是集體現實的表現;禮儀是產生於彙集在一起的群體之中,旨在激起、保持或再造這些群體的某些精神狀態的行動方式。同時,杜爾幹的研究還認為“禮儀基本上能產生人們希望的結果,這種結果就是禮儀存在的理由。人們舉行禮儀有一種安全感,並能提前享受到禮儀準備並預示著要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所以人們喜歡參加禮儀,通過經常舉行儀式,維護和加強了社會的統一,並且產生集體感情和集體觀念,使人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人們的共同感情也一次次被重新證實。高界、齋公坪和新村的瑤族風俗習慣之所以被認為是在恭城縣保存得較好的,除了這些村落交通閉塞外,更重要的是在這三個瑤族村落裏一年舉行四次的農耕儀式,維係了瑤族人民共同的民族情感,使村民們堅守著共同的信念。

三、齋公坪自然村近年的變遷

變遷是一切文化的永恒現象,文化的均衡、穩定是相對的,因而,文化變遷應該是文化的任何方麵所發生的任何變遷,它既包括物質文化的變遷和精神文化的變遷,也包括文化特質、文化特質叢等文化內容的變遷和文化結構上的變化。因此,研究文化變遷是人類學永恒的主題。

齋公坪自然村2002年修建並使用了沼氣技術,是生計方式的一個重大變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而且隨著翻渣管、削皮機以及水果種植新技術等新科技的產生與運用,有效地加速了生態農業實施的進程,並相應引起齋公坪屯社會體係一係列的變遷。

(一)經濟收入來源的變遷

在齋公坪大麵積種植果樹前,村民們主要的生活來源就是靠種植低產的旱稻,上山采集特產,提煉桐油、茶油,砍伐杉樹、雜木等木材維持,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經濟極其貧困,生活一直處於溫飽線以下的水平。使用沼氣後,除了有效解決了人們的能源問題外,還促進了人們增加收入渠道的多樣性。由於使用了沼氣,人們可以從日常上山砍柴的重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減輕了為日常生活付出的勞動和時間,人們有了剩餘時間可以開展其他副業生產,也給村民們外出打工創造了條件。筆者東家在農閑時,也外出做一些有階段性的工作,如跑運輸、修路等。維持日常生活的壓力減小了,村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生產經營事宜的研究與學習,他們開始考慮更換、豐富水果品種的問題,不再是政府叫種什麼,村民就種什麼,逐步走向以市場為導向,自主經營,關心農業科技知識,不斷提高農產品技術含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