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7)(2 / 3)

(二)生活方式的變遷

使用沼氣技術以前,能源緊張,煮飯菜、煮豬食都靠燒柴,而且剛砍的柴水分多不能直接燒,得放一段時間才能用,很不方便。在通高壓電之前,即便有家用電器也隻能作擺設,農戶小水電發的電連照明都難以保證,沒有條件的農戶隻能使用煤油燈。如今用上了沼氣,一個有四口人的家庭,養有兩頭豬,使用沼氣煮飯、照明,夏天能少燒約1/2的柴火,冬季能源消耗較大,隻能減少約1/3的柴火。沼氣在燃燒時不產生汙染的氣體,既幹淨又方便,打開氣閥後,用火柴就能點燃,省去了以前生火的麻煩,改善了煙熏火燎的生活環境。沼氣池是處理人畜糞便的最理想場所,不但淨化了居住環境,提高了衛生水平,更重要的是,在瑤民日常生活中,增加了“廁所”的概念。以前,糞便沒有什麼特殊利用價值,日常生活中廁所可有可無,使用沼氣後,人、畜糞便變廢為寶,為了收集糞便,有沼氣池的農戶都修建了廁所。廁所的普遍使用,不但改善了齋公坪的衛生條件,而且形成了講究衛生的生活習慣,對其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與外界交流的變遷

移動電話在農村普及之前,交通狀況好壞是影響村民與外界交流是否方便的決定因素。齋公坪自然村位於海拔680米的山上,距離西嶺鄉政府25裏,雖然1998年修通了機耕路,但機耕路的路麵較窄,隻適合於兩輪男式摩托車行駛,對不會駕駛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來說,日常生活並沒有得到太大的改變。鄧大姐是新合村村委主任,負責處理齋公坪的日常事務,保持與新合村委、西嶺鄉政府的聯係。由於山勢陡峭,鄧大姐對於駕駛摩托車沒有把握,她還是選擇走路,外出開會對於她來說,比村委會其他男幹部更費工夫,常常要在外麵住宿一夜才能回來,而且根據她的經驗走機耕路去鄉政府比原來的舊路還遠,因此,這條機耕路沒有能從根本上滿足齋公坪全體村民與外界交流的需要。

近兩三年來,由於城市通訊市場已接近飽和,在競爭的壓力下,農村市場的巨大空間成為通訊公司競相爭奪的對象,隨著齋公坪村民的收入提高,移動電話順理成章地進入了邊遠山區村民的生活,改變了齋公坪與外界交流的方式。以前沒有電話,交通又不方便,村委幹部間相互聯係困難,每次村委會開會或傳達消息,都得托人轉告,極大影響日常工作的開展。現在有了移動電話,鄧大姐可以通過電話直接與對方交換意見,解決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通過移動電話,鄧大姐可以與有摩托車的村民取得聯係,經常能搭上順風車,方便了她的出行,節約了時間。雖然信號不好,但移動電話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也給村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方便,最重要的是成為村民們獲取信息的便捷渠道,為實現農民享有獲得信息資源的平等權利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除了移動電話,電視也逐漸在少數齋公坪村民家庭中出現,成為村民了解外界的另一種新方式。齋公坪雖然至今仍未能安裝上有線電視,對信息的強烈需求使一些有條件的村民們在自家裝上了電視信號接收器。盡管這樣接收到的信號不強,效果並不好,但村民們能通過電視了解到恭城縣或區裏,以及國家和國外的一些重要新聞,已經感到很滿足。除了了解新聞,有條件的村民還購買影碟機豐富文化生活。筆者在調查時留意到,有條件購買電視機和影碟機的村民,在家休息時大多喜歡看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產娛樂影片,主要是在外麵打工的年輕人帶回來的。

齋公坪村民獲取信息的方式,再現了人們生活水平從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過程。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變化體現在各個時期的“三大件”的變化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生活的“三大件”是:手表、縫紉機和自行車;到80年代是: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90年代是:電話、電腦和空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的體現,使用電話的普及過程是:到80年代末隻有小部分家庭安裝了固定電話;到90年代中期絕大多數城市居民家庭使用固定電話,同時出現了少數使用移動電話的高消費人群;90年代末至最近幾年,移動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日常的通信工具。人們的視覺享受也同樣經過了由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再到錄像機播放,然後到VCD影碟機,再到DVD影碟機的使用過程。齋公坪村民在通信設施和視頻播放工具的使用上與城市居民不同,沒有經過技術更新變化的緩慢過程,直接進入了高科技的信息時代。齋公坪2000年才架起高壓電線,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的自來水、公路、電話線路、電視線路,基礎設施還極不完善,但同樣被卷入了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成為各通信公司以及家用電器公司爭奪的發展空間,從而躍過城市居民經曆的各個發展階段,直接用上了手機、影碟機,進入信息時代。交流方式的變化,信息量的猛增,縮小了城鄉間時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