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7)(3 / 3)

(四)對傳統文化態度的變遷

隨著收入的提高,對外界了解的增加,對於瑤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出現了兩種態度。三十五歲以上的瑤民對瑤族傳統文化保持熱誠的態度,而十幾歲左右的青年人則對傳統文化表現出不感興趣。近年來,參加廟會的人群一般隻限於留在家中務農的人以及還未上學的兒童,除了上學的孩子外,其他的人,要不是外出打工,就是覺得沒意思不願參加。

年紀大的村民由於小時候受到的傳統文化的熏陶,至今仍然保持著瑤族傳統的價值觀,在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後,願意花費更多的資金與時間參與到傳統文化中來,他們認為要維持現在獲得的生產成果的狀態,就必須要經常供奉祖先、盤王和各界神仙,感謝他們的庇佑,同時祈求神靈繼續賜予瑤民們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和風調雨順的生產條件。

青年人因為從小在山外讀書,接受的是漢族文化思想的教育,又到漢族聚居地區打工,融入了漢族的價值觀、世界觀,他們以此來評價祖輩們的傳統文化,覺得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據幾位長輩說,現在村裏的青年人大多讀書成績不好,而且因為學費高昂,自己也不願再繼續讀下去,回到家又不願意到地裏幫幹農活,就隻想到外麵去打工,打工掙的錢還不夠花銷,經常回來要錢。

如今,以漢族的文化體係來製定教育的考核標準,無論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還是當地經濟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負麵作用。一方麵,《教育法》規定少數民族兒童從小必須到政府建立的正規學校學習,而自己本民族的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與知識,以及民族的傳統文化,隻能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從長輩那裏學到一些。由於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長,沒有機會係統學習本民族文化,對於本民族的很多事情一知半解,再加上現行考核標準的束縛,少數民族兒童很容易放棄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這將加速少數民族文化的消失。關於這一點,齋公坪的瑤族先輩們早就意識到了,在“廣西各縣苗猺民戶編製通則”的第十四條就已有明確規定:“苗瑤民戶之鄉村沒有學校的,由區公所或縣政府參照苗瑤習慣設立特種學校,使苗瑤青年可以入學。”可惜的是,這個規定因沒有任何實施的保障,而沒有得到落實。另一方麵,由於交通、語言等客觀原因的限製,少數民族兒童在以漢族價值體係為中心的教育評價體係中,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齋公坪自解放以來的幾十年從未出過一名大學生,絕大部分的孩子隻念到初中。如今外出打工都要講究技術,沒有技術就難以找到理想收入的工作。齋公坪村民們多是隻有初中文化,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有限,這就限製了他們外出打工職業的選擇範圍,隻能從事低收入、重體力的工作,這對齋公坪今後的整體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五)經濟意識的變遷

五六十年代,齋公坪村民們將到山裏采集山上的特產與平原的居民交換,隻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到了80年代末,自市場經濟代替計劃經濟後,村民開始以買賣木材賺取更多的收入,在物資匱乏時期,木材資源供不應求,村民隻要從山上砍下來樹木,就有商人收購,銷售不成問題。這時村民隻需要簡單的適應市場需求,就可以賺錢,是典型的賣方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普及、效率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日漸豐富,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麵,經濟運行已經形成了由買方需求通過市場機製,對資源進行配置的過程。買方市場中消費決定生產,這使買方在交易活動中占據了更大的主動權,從而對賣方的生產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恭城縣是聞名的水果種植大縣,全縣農民都種植水果,果商來到恭城購買水果有很大的選擇空間,水果價格的浮動空間極大,如何經營水果種植才能獲取高的收入,已成為村民們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