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8)(1 / 3)

齋公坪村民的水果種植比平原地區要晚,近兩年才陸續有水果產出,隨著水果產量的逐漸增多,不得不麵臨水果銷售的時間、價格問題。柿子是恭城縣的傳統水果品種,種植麵積很大,與其他水果不同,柿子可以加工製成柿餅,柿餅是傳統的水果加工品種,在全區乃至全國都有很好的銷售市場。從柿子將要成熟,到柿子爛在樹上,柿子有三次銷售機會,這段時間裏,村民們都要時刻關注著柿子的市場行情,麵臨什麼時候賣、按什麼價格賣的選擇。村民們經常通過談論誰誰家的柿子什麼時候賣了、賣了多少錢,來判斷自己柿子的價格,以達到預期的收益。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村民們具有極強的經濟意識。村民的第一次選擇是在柿子準備熟的時候,基於人們消費的逆反心理,這個時期的柿子按理在市場上會賣得好價錢,還沒熟透的柿子運到城市後,隻要點上藥水,就變得既漂亮又新鮮,更迎合消費者需求。這時期買賣柿子,除了受掛果早晚不同的影響外,今後柿子價格的波動也是影響村民作決定的主要因素。因為柿子剛上市,還不知道今年市場行情如何,為了賺更多的錢,不少村民都采取等待觀望的態度,即便賣也隻賣一部分。第二次選擇是在柿子剛熟的時候。這時的柿子是剛剛全紅的硬柿子,村民仍麵臨是留還是賣的選擇,如果等到霜降後再采摘柿子,柿子的糖分含量比之前的高,做出的柿餅質量更好,更容易賣得好價錢。第三次選擇是賣與不賣的問題,即是把鮮柿子賣給果商做柿餅還是留著自己做柿餅的選擇。由於柿餅製作受到天氣的影響,在霜降時期如果天氣晴朗,就會有較多的果商來收購鮮柿子加工柿餅,這時柿子的價格有可能比大批上市季節的高。是留著自己加工柿餅賺更多的利潤,還是直接高價賣給果商,這得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在這三個時期,柿子的價錢波動很大,不如人願的事情時有發生,為此村民們都非常謹慎。

為了保證收入的增加,村民們必須根據自己資金的周轉、理想價格的預期值、對今後市場價格走勢的判斷、天氣情況、交通狀況、自家柿子在全村柿子中的質量和規模等因素,決定柿子在何時、以何種價格賣出。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由於受到諸多因素的幹擾,有時會出現大個的柿子沒賣得好價錢,而小個柿子的價錢比預計的高;有時早賣的柿子比晚賣的價錢高,而有時也會出現晚收的柿子比早收的價錢高;柿餅的銷售也存在同樣情況,不同的季節、市場供需不平衡柿餅的價錢也不一樣。這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增加了村民決策的難度,也逐漸培養了村民們對市場波動的靈敏反映。

(六)經濟結構層次的變遷

雖然新合村在恭城縣是貧困村,齋公坪是新合行政村裏邊遠的自然村,在外人看來,村民們的經濟狀況都屬於同一水平,但隨著群眾生產積極性的提升,沼氣的普及,經濟逐漸發展,各家庭因為受到主觀、客觀因素不同程度的製約,各家庭的收入差距也將隨之出現。在齋公坪村民的基本生活處於難以維持的時期,村民們家庭經濟狀況就算有差別,也是因為家庭成員人口多少的不同造成的,由於大家生活水平都低,並沒有明顯的差距。可近年來一些人口結構趨於老齡化、勞動力少、人均田地少、思想比較保守的家庭逐漸處於發展的劣勢,而勞動力充足、人均田地多、成員身體健康的家庭則表現出明顯優勢,由於優勢與劣勢的對比懸殊,導致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同。經濟發展較快的家庭裏最明顯的特征是購買了摩托車、電視機、手機、影碟機等高檔耐用消費品,以及正在或打算修建新房、更新水果品種,而發展滯後的家庭種植果樹的麵積少、果樹品種單一、沒有分家、沒有任何高檔消費品。齋公坪就有一戶村民家裏人口多,人均耕地麵積不到四分,生活很貧困,因為沒有錢蓋房子,至今一直未分家,大兒子因為負擔不起兩個孩子的開支,到女兒6歲了也沒有生育第二胎,是村裏惟一隻生一個女孩的夫婦。

在這種差距下,村民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那些經濟水平提高較快的戶主被村民們看成為“老板”,他們的決策成為村民生產和出售水果的參照,在言行上對全村的村民有一定影響,而那些發展緩慢的家庭,被人們視為不夠勤快,這些家庭的村民比較缺乏信心。但是齋公坪依然保留了瑤族同胞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齋公坪在新合村委有當年政府搞的集體果場,每年都分配到果場的收益,齋公坪除了村裏一些開支外,都拿來資助那些發展緩慢的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