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公坪自然村在引進生態農業以後,村裏的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由於技術經濟這個社會文化的基礎發生了改變,使得齋公坪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變遷。
(第六部)分啟示與思考
一、瑤族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
瑤族刀耕火種的合理性一直是學術界爭議最多的問題之一,一部分學者認為這種方式將森林連片砍伐並焚燒,在表土暴露的時期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另一部分學者認為,隻要對森林資源的利用規模小於天然植被生長的速度,刀耕火種不至於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瑤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的民族,在他們的生產過程中,如果自然資源的修複能力低於人們開發的速度,那麼瑤族早就消失在曆史的長河當中了。因此,在瑤族利用自然資源時,必然會考慮如何維護自然資源自我修複能力的問題。
齋公坪自然村的瑤族村民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以刀耕火種方式進行勞動生產,當時的人們對如何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有一係列行為規範。如前麵提到的在村民們開發耕地時,遇到直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木都不砍伐,為了讓樹木的根固定土壤、蘊藏更多的水分;每年燒佘林地都要根據風向變化的經驗,挑選適合的季節進行,防止火勢蔓延至其他地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人們在坡度大的山地上開發梯田,種植農作物,就是為了在獲得更多耕地的同時,又不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村民砍伐樹木時要遠離水源林,這既保存了土壤中的水資源,又優化了生活環境,為他們在山上安居樂業提供了保障。瑤民在耕作過程中的這一係列措施,不單隻是對環境的簡單適應,表明山林土地和他們共興亡的觀念已融入了他們的意識中。
任何對資源的開發利用,都不是簡單地向自然索取的行為,而是一種文化行為。瑤族傳統風俗習慣是瑤族人民在勞動中形成的傳統文化之一,通過風俗習慣的世代相傳,瑤族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在一定程度上,風俗習慣反映了人們對待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態度。
齋公坪自然村在刀耕火種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人們對影響生產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敬若神明。如:不允許在盤王廟附近砍伐樹木的規定,因為盤王保佑著瑤族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如果砍伐了盤王廟周圍的樹木,就會得罪了盤王,招致懲罰;每年都要舉行四次農耕儀式,祭拜盤王與道教眾神仙,祈求農業生產風調雨順,這些體現了瑤民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心理,必然會約束瑤民的生產活動,對自然資源不至於肆無忌憚的開發利用,這在某種意義上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有相似之處。齋公坪地區入贅婚的習俗,使男女平等的觀念在瑤族村民中被廣泛接收,夫婦們不會為了得到兒子,而生育許多子女。齋公坪村自從高界村分出來兩百多年後,才增加了12戶農戶,至今人口才75人。在這兩百多年間,排除其他特殊因素人口增長的影響,瑤族入贅婚習俗對生育觀念也是導致人口超低速增長不可忽視的原因。由於人口增長緩慢,降低了人口對自然界造成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有限資源的衝突,為瑤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我國很多漢族地區長期以來被“重男輕女”的思想統治,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男女人口比例失調問題越來越嚴重,對人口結構產生重大負麵影響,對未來社會的良性穩定運行、社會倫理道德體係會造成一定衝擊,如婚配失當、人口拐賣、性行為錯亂等,影響社會尤其是婚姻的穩定。瑤族地區在入贅婚的傳統習俗影響下,男女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將有效地避免了男女人口比例失調的問題,對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非常有利。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在人類以主觀意願主宰自然界的同時,被忽略的自然界也開始了對人類行為的報複,這時人們才意識到要實現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學會如何與自然生態和睦共處。通過前麵內容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雖然瑤族的刀耕火種是一種粗放型的生產方式,以大量的資源消耗來支撐低效能的產出,與生態農業不是同一概念,但瑤族傳統文化中,卻體現了瑤族人民維護自然界自我修複能力、保持生態平衡,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潛在意識,這與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想方向一致。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瑤族的刀耕火種明顯地與時代生產力發展需求不一致,而全盤否決瑤族的傳統文化,應該充分發掘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積極因素,促進瑤族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