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8)(3 / 3)

二、生態農業與經濟發展

(一)瑤族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對實施生態農業的促進作用

生態農業的基本任務簡單來說就是協調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關係;協調農業生態係統內部的合理運行;減輕或消除由於生產力水平提高對於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瑤族世代生活在山區,為了保證自然資源可以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一係列自發的體現保護環境意識的傳統文化,在文化機製的約束作用下,村民們認為隻要尊重自然環境,農業生產就會得到自然界神秘力量的保佑。這種文化的作用力為生態農業的實施提供了思想基礎,對於新的生產技術村民們並不排斥,有利於生態農業的發展。

經濟發展與人口變動是一種辯證的關係,一方麵經濟是人口存在的基礎,對人口的數量、質量產生影響;另一方麵人口的數量與質量也對經濟產生反作用,當人口數量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口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過低時,就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瑤族地區入贅婚的存在,促使男女平等觀念被廣泛接收,形成了與漢族地區截然不同的生育觀念,降低了瑤族人們多生孩子的願望,減少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索取。男女平等觀念,從思想根基上控製了人口數量增長的速度,緩解自然界負載的壓力,為生態農業實施提供了人口基礎。

(二)生態農業是促進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生態農業的實施是為了達到能量轉化效率最高、物質產出最大、資源保護最好、經濟效益最佳的目的。通過沼氣池的發酵,實現了能源間的轉換,產生的沼氣為村民節省了能源的開銷,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是農作物天然的營養素與抗蟲害劑,這為村民節省了農藥與化肥的開支,“三位一體”模式的鏈條中由沼氣連接的養豬和種植,更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這些極大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同時,這種模式解決了山區能源使用的問題。上山砍柴火是山區人民最傳統、最直接、最容易獲得的能源來源的方式,然而無限製的砍伐將會造成資源枯竭,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由於交通不便,山區的人們不能像平原地區那樣方便地使用液化石油氣;由於電費較高,而且缺乏家電設備,電也不是一種方便、廉價、安全的能源;炭雖然在山裏可以自己燒製,但也是一種砍伐樹林、費時費力的能源,這些能源都不是山區人們容易獲得的、可再生的能源。相比之下沼氣具有幹淨、方便、快捷、安全、可循環利用的特點,充分利用了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生態原理,保護了森林資源,更適合山區的使用。因此,對於自然環境條件比較惡劣的農村,生態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政府引導瑤族經濟發展的措施

1.充分尊重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

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分屬於兩個平衡係統,各有其發展規律,同時,二者又共生互動。民族經濟結構的變動,必然導致文化結構的變動,而民族文化的結構變動也必然給經濟結構以巨大的影響。通常民族文化會從傳統教育;傳統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傳統習俗、社會組織等文化內容對民族經濟產生作用,隻有結合這些文化因素才能找到發展民族經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