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人民長期生活在深山,積累了豐富的山區生產經驗,如采集、防病、物候、氣象、計時等方麵的知識,形成了相應的刀耕火種森林農耕文化,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知識,將會加深人們對自然界發展規律的了解,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瑤族特有的傳統文化,也是開展民族地區旅遊,增加收入的亮點。高界、齋公坪和新村三個瑤族村落每年舉行的四次農耕儀式就是非常具有民族旅遊開發特點的項目,當地政府幹部不應再將這種活動視為封建迷信,對儀式進行監督與幹預。筆者調查期間聽說有些政府官員提出要把這個村民自己修建的盤王廟拆掉,瑤族村民們都對此很有意見。以行政手段強製終止農耕儀式,不但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傳承,對齋公坪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2.因地製宜地實施特殊政策
2002年國家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采取了退耕還林措施。退耕還林要以營造生態林為主,營造的生態林比例以縣為核算單位,不得低於80%,經濟林比例不得超過20%。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含梯田)、水土流失嚴重或風沙嚴重,及一切生態地位重要地區必須營造生態林,要按照先陡坡後緩坡的原則進行退耕還林,還林後實行封山管護。
瑤族是一個世代居住在山裏的民族,沒有大片開闊平整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很艱苦,為了能夠增加耕地麵積,又不至於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後代無法繼續生存,瑤族人民隻有在陡峭的山坡上開墾梯田,進行少量的糧食種植。齋公坪的土地坡度多在30°~45°之間,耕地非常少,包括梯田人均有田地僅5分,在這麼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瑤民廢除開墾好的梯田,種上生態林,無異於從他們手中奪去生活的來源,但為了完成上級分配的退耕還林任務,瑤民們隻能向深山裏的荒地進軍。在這種退耕還林的過程中,瑤民們先把砍伐或焚燒掉原來山上自然生長的植物,然後再種上樹木。對於生態環境,瑤民先是充當破壞者,然後才是保護者。由於開發的山地都是距離村莊比較遠且地勢險峻的地方,不便於管理,難以保證全部的新作物成活,新舊植物生長接替不上,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嚴重的還會造成泥石流,給附近村民帶來生命與財產安全的隱患。因此,政府在執行政策時,應考慮具體情況,尤其應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條件,而不要盲目照搬,否則會適得其反給當地的發展造成不良後果。對於高山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保護,政府更應關注當地的地理條件,實施特殊的環境保護政策,指導村民們種植既能發揮生態保護效應,又能產生經濟價值的作物,這樣才能達到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效果。
3.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
生產組織結構是決定經濟實績與生產力增長速度的基本因素之一。欠發達民族地區經濟體組織結構變革的嚴重滯後,往往是其發展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類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形成了群體性生產組織、個體性的家庭生產組織和社會化的企業生產組織,三種生產組織結構形式。人類在脫離了原始的生產階段後,從群體性生產組織發展成為個體性的家庭生產組織,但個體性的家庭生產組織是建立在個體性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的,對資源占有具有有限性,生產具有單一性,對生存資源的擴展具有限製性,因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條件下,抵禦風險和參與競爭的能力薄弱。而社會化的企業生產組織,因為實現了生產組織與家庭分離,生產與消費分離,使這種組織形式成為社會經濟增長最基本的承擔者和最主要的推動者。
我國現階段絕大部分農村都處於個體性的家庭生產組織,由於這種組織結構存在的缺陷,以及自身先天發育不良,使農村經濟發展滯後。齋公坪是一個隻有15個農戶,75人,村民居住集中的小型村落,每家每戶都修建了沼氣池,為了有產生氣體的原料,每戶村民都必須飼養豬。有時一些農戶因為缺少勞動力,隻能料理種植的果樹,無法養豬,沼氣池就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造成資源的浪費,該農戶也不能使用沼液、沼渣這種沼氣池的副產品。在水果的銷售上,由於生產以個體家庭進行,產出的水果自然也都由各農戶自己銷售,這不但使農戶間不必要的價格競爭,讓水果商獲取漁翁之利,給村民造成經濟損失,還影響了村民間和睦的鄰裏關係。因此,齋公坪村應加強產業化經營,向企業生產組織過渡。例如,可以在自然村內的耕地附近建立集體的養殖場,有專門的人負責全村的豬、牛的養殖,養殖場旁村民居住地建立大型的沼氣發酵基地,這有利於牲口養殖;有利於整合沼氣資源,實現沼氣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利於改善自然村內的衛生條件;有利於實現小農經濟向產業化經營過渡。在水果生產上,可由村民們自己組合起來,建立為所有村民提供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機構,既可以為村民提供市場需求信息,又可以減少村民之間價格的無序競爭,也保護了村民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