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9)(2 / 3)

三、現代化進程與傳統文化

人類社會不斷地發生著文化的變遷,“現代化”是文化變遷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個包羅萬象、多層次和多階段的動態的社會曆史過程,是自工業革命以來逐漸經曆的一場涉及科技、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人的心理等諸多領域的大變革。有學者將現代化視為是一個傳統性不斷削弱和現代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或者視為傳統在功能上對現代性要求不斷適應的過程。“現代”與“傳統”並不是相互對立與排斥的兩個極端,在任何社會中既不存在純粹的傳統性,也不存在純粹的現代性,而且,現代性既有與傳統性相延續的一方麵,也有自身突生性的一麵。因此,各個國家都應該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傳統的繼承,而且需要對傳統的超越與揚棄。

齋公坪生態農業的實施,明顯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並引起了社會經濟來源、生活方式、經濟意識、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等方麵的變遷,進入了由傳統向現代化過渡的階段。現代性與傳統性能夠共生並存,一方麵傳統文化是孕育現代化的基礎,能夠推進現代化的進程,另一方麵現代化也強化了傳統文化,使傳統中某些重要的成分得以重生。齋公坪的現代化進程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生態農業得以順利實施,不能說與瑤族傳統文化沒有關係。對祖先、神靈的崇拜不是“落後”、“封建迷信”的陋習,入贅婚也不是難以啟齒的婚俗,這一切都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維持了他們幾千年的生存與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齋公坪瑤族傳統文化積極因素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麵,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不容易在短時期內消失,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逐漸擺脫繁雜的日常瑣事,受村民認同的傳統文化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在齋公坪年紀大的村民們,經常在串門時談起以前的事情,交流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而且經濟發展後,村民們也願意為傳統儀式支付更多的費用。東家的父親是齋公坪自然村長鼓舞跳的最好的,他保管著儀式上用的長鼓,使用沼氣後,日常生活的負擔減輕了,他可以有時間研究、練習長鼓舞,而且他特別喜歡和認同瑤族傳統文化的人交流。現在東家的父親負責教授村裏年輕人跳長鼓舞,為以後儀式中的長鼓舞培養接班人。

經濟是現代社會最顯現的和最具根本意義的特征,經濟發展是現代化的關鍵過程,為加快齋公坪的經濟的發展,政府可以從以下方麵進行考慮:首先,引進先進的技術。在舒爾茨對改造傳統農業的論述中,認為先進技術是改造傳統農業的有效措施。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對發展經濟與促進生產有著極大的激勵作用。齋公坪現在使用的刨柿子皮機,不但節省了村民加工柿子的時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農民種柿子的熱情,這種作用將會對當地的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起連鎖反應。農村的發展需要新的生產技術支持,以促進改革與發展。20世紀90年代,可以說是恭城縣的發展進程中輝煌的時期,但近年來由於水果種植的地方增多,水果市場競爭激烈,果商對水果品種、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恭城縣水果的銷售勢頭顯得沒有以往景氣。要突破這個瓶頸,需要恭城縣政府找到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除了引進新的水果品種,還需要優化水果種植產業結構,並引進新的家庭水果加工技術,增加水果生產的附加值。其次,建立風險防範機製。由於我國的農村還處於個體經營階段,對外來風險的抵禦能力薄弱,在還無法組建社會化的企業生產組織時,讓農村個體生產者樹立風險防範意識,並幫助他們建立風險防範機製是直接有效可行的辦法。由於政府的能力有限,不能對生產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補償,因此,必須借助各金融機構的力量,分散、轉移農業生產的風險。例如對農業生產進行保險,當遇到自然災害或其他意外時,可以將損失盡可能降到最低。筆者調查時發現,齋公坪所有的村民從未聽說過“農業保險”這個詞,由於風險沒有可轉移的地方,村民們對種植新品種都極其謹慎,而且不敢輕易改變,這將不利於經濟發展。最後,提高村民素質。齋公坪自解放以來沒有一個大學生,很多青年在十幾歲正是學習的時候,就不願意再繼續念書了。他們雖然沒有完整地接受現代科學體係的教育,卻融入了漢族價值觀、世界觀體係,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認同逐漸減少。齋公坪的青年人既沒有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又沒有繼承本民族在長期生產勞動中積累的生產經驗,這將對齋公坪今後的發展非常不利。幫助村民提高素質,除了要注意加強他們科學文化的培訓,政府還更應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可以結合瑤族傳統文化,組織適合當地發展需要的生產技術培訓,這既可以提高村民學習、應用先進技術的能力,又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