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結論
一、瑤族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與現代化的相互作用
在齋公坪瑤族傳統文化中,某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人們長期以來在與自然相處中,形成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潛在意識,為生態農業在齋公坪實施提供了文化基礎。生態農業在齋公坪的實施,不但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村民的收入得到明顯增加,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而且引起了社會各方麵的變遷,促進了齋公坪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麵,現代化過程中經濟不斷發展,當村民的收入增加,物質生活得到提高和改善後,村民開始追求精神生活,而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這為被廣大村民認同的傳統文化重新出現在生活中提供了條件。
因此,政府在現代化進程中,應充分發掘民族傳統文化積極因素的促進作用,通過開發、引進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需求的先進技術,為少數民族地區村民建立風險防範機製,提高村民們的素質,促進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的進程,這同時也將加強村民對民族傳統文化積極因素的認同。
二、齋公坪的變遷驗證了新進化論觀點的科學性
從文化變遷理論的角度分析,齋公坪在實施了生態農業後,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各個方麵的變遷:齋公坪的瑤民們經濟收入來源變得多樣化;生活方式也和以前有所改變;與外界交流的方式增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逐漸減少;經濟意識明顯增強;家庭收入呈現多元化,逐漸出現貧富差距等,這體現了新進化論中技術—經濟體係是文化進化的動力的觀點。同時,齋公坪村民跨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在基礎設施還極不完善的情況下,手機、摩托車、電視出現在齋公坪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初步具備了現代都市生活的雛形。這些變遷體現在文化基本類型在類似的條件下,可能以類似的道路發展,但文化具體方麵都不會有規律的順序依次出現,因而是多線的觀點,驗證了斯圖而德多線進化論觀點的科學性。
三、恭城縣的“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適合在山區農村推廣
山區農村由於交通閉塞、自然條件艱苦,經濟發展很緩慢。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在齋公坪實施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體現了這種模式適合在山區推廣的特點:首先它解決了山區能源使用的問題;其次它激發村民進行水果種植和養豬的積極性,促進了山區村民自我發展意識的形成;最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三位一體”生態模式,因地製宜發掘當地資源優勢,促進了資源優化組合。由於使用了沼氣,沼氣池的沼液、沼渣是種植果樹的天然養料與抗蟲害劑,節省了農藥和化肥的開支,降低了山區水果生產成本,使山區村民的水果有了可與平原水果競爭的機會,盡可能減小了地理環境對山區經濟發展的負麵影響,因此,“三位一體”生態模式適合於在山區農村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