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民族旅遊中文化的表述及真實性問題——龍勝細門紅瑤旅遊的發展(2)(2 / 3)

如果從遊客的角度去看,在中國旅遊市場中,那麼表述無疑是旅遊促銷的核心。旅遊表述常常是強有力的,它能激發起遊客們的精神情感和對審美境界以及“真實”的追求,這是遊客“過渡儀式”衝動的一個主要原因。在這種雙方互動過程中,從旅遊對目的地社會、族群影響的立場出發,人類學學者強調認為旅遊是一種涵化的發展形勢,因為它會使目的社會文化發生變化。應該說,把旅遊看做一種涵化的發展形勢是起源於人類學一貫的全局性觀點,人類學特別強調,整個社會文化體係中各個因素者是相幹的,其中某些因素的變化必然會導致另外一些因素的變化。為了說明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的,人類學從經濟學中引入了“連鎖反應”概念,同時,現在學者使用得比較多的一個概念是“商品化”,指旅遊使目的地社會關係深受市場交換規則影響,目的地一切吸引遊客的東西都可以標算價格,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因此遊客在接觸地方文化時,哪怕隻是有限接觸也會影響地方文化,尤瑞(Urry1990)所謂的‘遊客凝視’不可避免地導致文化的蛻化。”

在表述中,導入真實性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美國人類學家麥康納認為,對“真實性”的追求是現代旅遊業的主要動機,而民族旅遊中商品化進程卻使旅遊目的地的傳統文化失去了其原生含義。布魯納(1994)討論了不同真實性的意義,他指出:人們根本興趣在於得到或體驗到“真實”,而不是“虛假”。這裏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所討論的‘真實性’主要指一種帶有公認和權威性質的認定和認可。因為在現代旅遊發展中,‘真實性’與‘虛假性’並不是處於一種‘二元對立’狀況,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所以,旅遊的真實性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麵得到體驗和認識:“1.‘客觀真實性’,指旅遊在客觀方麵的原始屬性。以此為出發點,旅遊經驗在認識論上大致與旅遊的客觀經曆相等。2.‘建構性真實’,指在對真實的建構中既包含了旅遊行為本身的客觀性,同時又浸透了一些其他因素,包括諸如想象、期待、偏愛、信仰、權力等,使之成為一個類似的‘生產者’,這樣,旅遊的‘客體’也就事實上成了一種‘象征性真實’。以上兩種是與景觀物體聯係在一起的真實。3.‘存在性真實’,指‘存在’作為一種存在方式的潛能由旅遊者和旅遊活動所引起、所獲得的。以此為出發點,旅遊經驗是為了在旅遊過程的‘閾界’中獲得這種‘存在’狀態的實現。這種真實與具體旅遊中的客觀物質無關,而是一種與旅遊活動過程相關聯的真實。”

由此引申下來,“真實性”和“舞台性”是旅遊人類學研究中從旅遊動機和遊客認識情況出發,對旅遊吸引物或旅遊景觀係統進行理論解釋的兩個核心概念。在這方麵,麥肯內爾(1973)的“舞台真實”理論和科恩(1979)的“旅遊空間與舞台猜忌”理論,是旅遊人類學研究體係中較為完整且影響深遠的兩種理論。隨著旅遊的發展,原本真實的民族形象被包裝,其文化傳統和自然環境被曲解,這種理論源於波瑞斯(Boorstein)在60年代的一本書中提出的“偽事件”這樣一個概念,即,旅遊所提供給人們的是一種假東西。麥肯內爾用他的“舞台真實”概念取代波瑞斯特的理論。在1976年出版的《旅遊者:閑暇階層的新理論》一書中,他係統解釋了“舞台真實”觀點,並基於此對文化吸引係統的符號意義進行人類學解釋。他認為,遊客之所以到其他地方去旅遊,是因為對日常生活中一成不變的非真實感受厭倦,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尋求真實,然而他們在旅遊環境下所看到的隻是一種舞台性真實;旅遊給他們搭了一個台子,讓他們在這個台子上多少感到他們已經接觸了旅遊目的地不對外公開的地方文化,旅遊實際上把遊客擋在了他們真正想看到的東西之外。麥肯內爾的“舞台真實”理論又在科恩(1979)的研究中得到延伸和完善。科恩在他著名的題為《對旅遊人類學的再思考》文章中,提出並闡述“旅遊空間與舞台猜忌”觀點。他認為,麥肯內爾的理論體係不能對所有旅遊情況做出合理解釋,尤其在遊客對當地文化的印象和認知上存在嚴重缺陷。因此,從文化本質和遊客對文化印象這對二維動態關係出發,他建築了旅遊情緒的類型框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旅遊空間與舞台猜忌”觀點。科恩的旅遊真實性可以分為四種:其一,真實旅遊。既指文化本身的客觀真實,又指遊客主觀認識和印象真實。其二,舞台真實。即文化(景觀)本身是假的,由於旅遊權力機構的包裝宣傳,遊客無法分辨文化的舞台化本質,結果把它看做是真實的加以接受。其三,真實否認。即文化本身是真實,由於各地舞台化特點的普遍和趨勢的加劇,使得遊客對原本真實的文化產生懷疑,從而把真實文化看做是假的東西。科恩把這種情況稱為“舞台猜忌”。其四,是指人造景觀旅遊。即文化本身是人為的,遊客也知道這種“舞台化性質”。“但帕普森(Papson1981)認為,旅遊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假裝活動,無所謂真實與虛假。柯漢(Cohen1989)認為有不同模式旅遊,給遊客帶來不同體驗;對於那些視旅遊為閑暇,極易在旅遊中得到滿足的遊客來說,真實性問題根本不存在。瑞德福德(Redfoot1984)認為不可能在旅遊環境中甚至在生活中找到真實。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旅遊者。別克(Budk1987)甚至認為旅遊中的‘偽事件’可以把遊客與地方文化隔離開來,從而有保護地方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