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民族旅遊中文化的表述及真實性問題——龍勝細門紅瑤旅遊的發展(2)(3 / 3)

事實上,真實性問題經常被旅遊或商品化所引發。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旅遊是怎樣導致地方文化的再構建。有些學者研究民族旅遊和文化旅遊在當地社區中的社會文化功能,在他們看來,真實性問題並不重要。他們認為傳統是一種少數民族創造發明的東西,他們反對把傳統看做是局限在一定範圍內一成不變的東西,認為把傳統和現代對立起來是不可取的。“漢森(Hansen1989)舉了新西蘭的毛利人為例,說明文化創新是真實文化發展中的組成部分,這種創新過程往往是個人或社會集團有意為之,因此是有係統的發展。本迪斯(Bendix1989)討論了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的一個旅遊城市情況,指出傳統的創新可能不是旅遊的一部分,而是對地方文化和民族性的宣示,這種宣示可以加強地方社區的凝聚力。布魯納(1994)強調,旅遊中民俗宣示不是要提供真實,而是為遊客提供一種旅遊現實感,一種可以讓他們體驗當地文化的舞台。”科恩也認為,真實性並不等於原始,而是可以轉變的,因為不同人對真實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這取決於他們文化水平和認識能力等因素。真實是可以被創造的、變化著的。所以,商品化會使真實性喪失更是一種荒謬的觀點。格雷本同樣認為:所謂真實,是一種人的概念。隻有當他們達到某個目的的時候,他們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實。其實真實是不斷變化的,並不真正存在於某地。

在旅遊環境中,我們必須看到遊客是處於一種時空上明確界定的場景中,這場景決定了本體意義上的真實很難達到,盡管那是文化接觸和學習的理想目標。“瓦格納(Wanger1976)指出,就連在一種文化中居住很長時間,有意識去體驗真實文化的人類學學者都免不了在其著作中‘製造’這種文化,更不必說走馬觀花的遊客了。所以,在研究旅遊活動真實性問題時,我們不應該局限於本體的真實,而是應該側重了解特定旅遊環境中人的主觀體驗,來檢驗有哪些影響能夠使他們感到旅遊行為傳遞的意義是真實的。”

在下麵敘述中,筆者將通過田野考察,並結合科恩的有關理論觀點來進行觀察和分析,旅遊中的表述與真實性問題在這個田野考察點中到底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會是這樣,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之後的發展如何等。同時,既然產生了真實性問題的疑問,那麼肯定就會有虛假性問題的提出,那什麼是假的,為什麼會產生,假到什麼程度,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等。同樣,筆者也將試圖解釋在中國目前的政治和經濟的語境下,旅遊表述中文化真實性和虛假性之間必然存在的共生、共存、共容的關係,以及它們與當地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等。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理論和方法

本文的理論框架: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旅遊人類學目前的三個研究視角:(1)把旅遊活動看成文化之間的涵化和發展,主要分析旅遊會給目的地文化帶來的影響。(2)從遊客角度出發,認為旅遊活動的結構功能與人生“過渡儀式”或“通過儀式”相像,主要分析遊客旅遊的動機、目的、體驗等。(3)把旅遊產生的根本原因看做是上層建築的觀點,認為旅遊是客源地社會的一種上層建築活動。從表述與真實性上看,這三種方法已基本涵蓋本研究的主要理論層次。另外,由於該問題涉及麵較廣,在一些方法論中也借鑒經濟學的理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概括起來,本研究想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表述與真實性問題在我國正在發展的少數民族旅遊中占有什麼樣的位置?

2.表述與真實性的問題是怎樣產生的?會帶來什麼樣影響?又將如何演變?

3.研究此類問題對今後我們開發少數民族旅遊將有什麼指導意義?

本研究的意義:筆者認為,對於本問題的研究,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